神器将为诈力移,英雄奋起共维持。
许身刘氏坚惟一,报效曹公示不欺。
敌破襄樊肝胆落,名垂竹帛壮心知。
古来不没称忠义,吊客常过荐酒卮。
───〔明〕赵璞《次何州判韵》
“歇马店”是许昌县蒋李集镇西南的黄杨庄村西的一所庙宇,相传关公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时曾在附近的一所小旅店里歇息,后黄杨庄百姓感于关公的“忠义”和曹操成人之美的博大胸襟,于此立庙,以示纪念。
据说,下邳一战,关羽和刘备等战败失散,被曹操所围困。因曹操爱惜关羽武艺高超,欲收为心腹,便派张辽前来劝降。当张辽说到关羽如若不降而战死,会有三罪,如若投降则有三便时,关羽提出三个约定作为投降的条件。曹操为留住关羽就暂且答应了他的三项约定,关羽就此投降。关羽归顺曹操之后,将两位嫂嫂接到许都城内安置好,此后便一心打探刘备的下落。曹操经过几番试探,深爱关羽的人品,遂以厚礼相待:给宅院,赐美女,赠宝马,送锦袍,封侯位,大小宴请,情深意重。尽管如此,关羽仍不忘昔日桃园结义之情,探得刘备在河北袁绍处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挂印封金,带着两位嫂嫂离开许都,千里寻兄去了。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艰险,到达黄河岸边时,巧遇孙干,得知刘备已离开袁绍往汝南联合刘辟去了。关羽于是立即调转回头,依原路向汝南赶来。这天黄昏,关羽一行人走到颍阴县(今许昌市魏都区)南,黄昏的晚霞映红了空寂的田野,百鸟归巢,村庄上空炊烟袅袅,此时关羽等人已是人困马乏,便停留在路边的小村店里歇息。
这个村庄就是黄杨庄,离许都城只有50里。这时早有地方官将关羽留宿一事报给了曹操。曹营部将听此消息,个个义愤填膺,大家摩拳擦掌,欲报关羽过关斩将之仇。并强烈要求曹操即刻发兵,擒杀关羽这个无情无义之徒。曹操十分平静地劝慰这些将士:“关云长财贿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移其志,真乃天下义士,吾深敬之。彼各为其主,我们还是将人情送到底,让他随意去吧!”又令张辽持丞相令旨,传谕各处关隘,无论关羽走到哪里,一律放行,不得阻拦。
就这样,关羽一路顺利到达古城,与刘备、张飞重新汇集,后来经过一番奋斗,遂成霸王之业。无论刘备举事之初的屡战屡败、颠沛流离,还是后来汉中称王、三分天下,关羽始终忠于刘备,至死不变节。而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之情也因此名传千古。
不过,“桃园结义”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并无正史记载,但《三国志·刘晔传》记有:“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三国志·关羽传》写道“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还有《三国志·张飞传》中也有:“飞兄事之(关羽)”等,这些记载虽然有些零碎却也代表了一种观点:无论“父子”或者“兄弟”,都说明刘、关、张三人关系之亲密非同一般。
后人对关羽在长达五个月的北伐中,前有强敌,后遇偷袭的危急情况下,刘备、诸葛亮却始终未发一兵一卒相助的现象大为不解,多有议论。因当时曹操前后共遣徐晃等十二余军以救樊城。但“而蜀不闻遣将,增一旅以援羽……岂非失事机也哉”。对此清代黄恩彤曾说:“蜀之君臣,但喜其(关羽)胜,不虞其败”。吕蒙、陆逊“用奇兵而蜀不防”。清代姚范也评论说:吕蒙“袭江陵”,陆逊“守峡口以备蜀,而蜀人(指刘备、诸葛亮)当时之疏忽如此。吴人之耽眈于荆州,而忌关羽之成功,不待智者而知,而当时(蜀君臣)若付之度外。”。由此可知黄、姚二人都认为,关羽之死是刘备、诸葛亮不派援兵所导致的后果。而近代学者章太炎在《訄书·正葛》中的结论更为大胆:“(关羽)临沮之败,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以为败问之未通。”他认为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而是“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如此说来则是孔明进谗言让刘备坐观关羽受挫以致其“身死无孑遗”的了,果真如此的话,刘备的仁义又从何谈起呢?
后来刘备确实打了一下为关羽复仇的旗号东征,《先主传》上说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但史载却并未明确说东征实为关羽复仇。正如刘晔所说:“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报仇似乎是摆摆架子罢了。张飞在阆中被手下士卒所杀,当刘备尚未翻看通报消息的表奏时,便先知先觉地说了句:“噫,飞死矣。”仿佛张飞之死也早在意料之中而毫不惊讶。素以“痛哭流涕累日”形象的刘备如此对待关、张,若非是早年他们曾“寝则同床”,确实很难看出桃园三结义的情谊真如传说的那般深厚了。
无论历史真实内幕如何,历经千百年的流传,关羽已由普通人的形象升华为圣人神人形象,进而成为中华民族忠义精神的象征。黄杨庄群众建庙以祀关公重情寻兄、曹操成人之美的英雄胸襟,故庙宇名为“歇马店”。其庙院坐北向南,面积有5亩之多。前有山门,中有卷棚拜殿,后有大殿,中殿塑有关羽赤面长髯,威风凛凛的勒马提刀武身像和金甲绿袍坐看《春秋》的文身像,象征其文武忠义之全才。庙宇结构严谨,院内花坛香炉布局井然,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每到传统节日,前来观赏及上香的游人络绎不绝。前院东西厢房专为僧人居住及招待香客之所。据说,此庙内有一老僧守住,直到五十年代才脱俗归家。“歇马店”已于解放前改建成学校,但仍能从遗址上看出当年香火之盛况。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