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心似水,今日水如镜。
不见洞中人,空留一水横。
───〔清〕魏文征《水镜洞》
《三国演义》中记载:半生落魄不遇的刘备曾求教于山中隐士水镜先生。这位高人说了句评点人才的著名话语:“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果然,刘备请诸葛,用庞统,在龙、凤的辅佐下,势力逐渐扩大。胜赤壁、得荆州、取淅川、定汉中、称王称帝。此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中也有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庞统)也。’”
水镜先生即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三国名士司马徽的别称。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镜先生。为汉末颍川阳翟(今许昌禹州)人,其故里在今禹州东南二十里处的洞林寺村。现已无此村,遗址在今褚河乡小刘村与范坡乡、曹徐村之交界处。据传,司马徽雅貌道风,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因战乱频仍,为避祸,举家迁移南漳,结庐隐居。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攻破新野后,他返回阳翟,在今禹州市东关颍河东岸挖了一个窑洞,居此讲学。此后,洞中常有高人贤士聚集,读书抚琴,吟诗饮酒,品评人事。就这样,司马徽恬静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因其生性高洁,雅善知人,时人称之为“水镜先生”,此洞亦誉为“水镜洞”。
《三国志•庞统传》说:“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意即为人纯正高尚,并有辨别人才的洞察力。故水镜先生又有“人鉴”之称。水明如镜,便能照见万物形容。以人为水镜,则可观自身之优劣。正如《晋书•乐广传》中所说:“此人,人之水镜,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也。”又据《禹县志•隐逸传》记载,司马徽每论人则“得其精而忘其粗,察其内而忘其外”,因而还有“司马伯乐”之美称。世人如此称颂司马徽,可知其心底无私,有德有操,人格自重,傲视权贵,乐事农桑,醉心书琴,高洁清白,隐逸自乐的处世风格,对后人的言语行动,立志为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司马徽躬耕讲学而得名的“水镜洞”,在禹州城东关外背阴寺旁边,水镜洞下临颍水,所以魏文征《水镜洞》诗中便有“一水横”之说。现水镜洞保存完好,洞依岗傍水,洞深丈许,可容三至五人对坐吟唱,正面洞壁刻有“懿德可风”四字,四壁上有密密麻麻的题诗刻字。洞内原有水镜先生石刻像,传为画圣吴道子手笔,可惜今已不存。洞旁有一小泉,泉水哗哗,冲入洞下石潭。潭水碧绿清澈,可见水底鱼儿悠游之美态。洞上是岗地,有一长数丈之平石横出岸边多半,平石左右围长着杨柳、泡桐、松柏等高大乔木,平石上可坐二三人赏景对饮。岗尖树丛中建有“水镜殿”,青砖灰瓦,坐西朝东,门楣上刻有“人鉴”二字。原大殿四周还有一系列古建筑:前大雅堂、后聚奎堂、左如斯堂、右谦益堂,还有汶漪亭、凝嵩亭、坐春亭等。现仅存大殿和三间卷棚。
许昌禹州市历史悠久、岗清水秀、风景如画。水镜洞傍岗临潭,林茂草盛,大殿幽径,松涛泉韵,白岩绿雾。其丰雅的自然景观加之“人鉴”水镜先生慧眼识人的故事,游人至此,伫立洞前,品味三国烟云,对照人鉴之水镜,不禁佩服明代吴从先《小窗自纪》诗篇中所蕴含的哲理:
不为尘情所蔽,才称水镜之才;
倘以气焰相高,终倚冰山之势。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