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杨修智谋高
夜造三柏一孔桥
———〔魏〕许都歌摇
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为避“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嫌,便把汉献帝安置在许都古城宫内(现许昌市东南35里处),自己则常住离京城19公里的颍阴(今许昌魏都区)军营内。看到曹操如此,许多文臣武将也都在颍阴城内修造府第,每天早起到古城宫内上朝。当时,从颍阴通往许都古城有条小道,小道路经清潩河,河上架座小石桥。这座小石桥,相传是曹操命其主簿杨修重新修造的,后人称为“三柏一孔桥”。说起它的名字,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杨修改桥的故事呢。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死于公元219年,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曹操的行军主薄,很受曹操器重。
据说,当时朝延出巡颍阴或文武百官早朝进宫见驾,都必须经过清潩河上的小桥。因桥身狭窄,龙车凤辇,人马来往,常发生人仰马翻事故。国舅董承素与曹操不和,见此机会,便假传圣旨,限曹操三日之内修成三百一孔桥,且孔孔流水,若有违抗,格杀勿论。接到圣旨后,曹营文武百官一筹莫展:不过十丈宽的清潩河,如何容得下三百一孔的大桥。即使造下三百一孔大桥,如此巨大的工程三天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还要孔孔流水?曹操召集文武百官,高举令箭说:“谁能领兵三千,三日之内建成三百一孔桥?”帐前百官个个瞠目结舌,抓耳挠腮,无人敢应。曹操扫了一眼,发现行军主簿杨修嘴角挂着笑意:“看来杨主簿成竹在胸,但不知能否助我一臂之力?”杨修立即禀道:“兵丁五百足矣,时限一天即可,愿立军令状。”曹操微笑着把令箭扔给了杨修。一旁人等暗暗为杨修担心:杨修啊杨修,你纵有天大本事,怎能在一天之内造出三百一孔桥来啊!
杨修带领五百兵丁走出相府来到清潩河上,命令火速将小桥加固加宽。于是士兵们抬的抬,挑的挑,垒的垒,砌的砌,用了一天一夜就全部竣工。杨修又命人从他家的花园里移来三棵柏树,亲手栽在桥旁,并在东西桥头各立一块木牌,上写“三柏一孔桥”。曹操见杨修和自己不谋而合,啧啧赞道:“杨修果然聪明过人。”三天时限一到,董承便带人前来验桥。远远看去那座小桥并无大变化,不觉心中一喜。待近前看过木牌方知是曹操之计,因是假传圣旨,便无话可说,只好草草收场,打道回府。随着历史的变迁,原在现许昌城北的“三柏一孔桥”早已不存,代替它的是其北100米处、飞架于清潩河两岸的钢筋水泥桥,名字叫三里桥。虽石板古桥不复存在,但杨修智修此桥的故事却一直在许昌流传着。
民间杨修的传闻轶事较多,透过这些故事不难看出杨修的聪明才智。据《三国志》等书记载,曾有人自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盖上自题“一合酥”放在案上。杨修见后“竟取匙与众分食讫”,并说这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曹操由此称赞杨修智高才富,为曹营之秀。有一次,曹操新建花园将要落成,曹操巡视之后,二话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其意,杨修对工匠说:“门内写活,乃嫌其阔。丞相嫌园门造得太大了”。工匠依照杨修之意缩小了园门。曹操见后非常高兴,并得知此为杨修的指点。还有一次,曹操与杨修一同路过曹娥碑,当看到蔡邕在碑上题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时,曹操问杨修懂这八字之意吗?杨修说知道,曹操未让杨修说出答案而自己思考,走了三十里路后,曹操方想出八字乃“绝妙好辞”,它的意思是对曹娥碑碑文的称赞。二人互报谜底,曹操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曹操曾多次交待说自己可能会梦中杀人,嘱人在他熟睡时且莫靠近。后曹操果梦中误杀一名侍者,醒后曹操颇为痛苦,遂厚葬侍者。时人皆以为曹操果梦中杀人,而杨修却对死者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些故事都说明杨修的聪慧。
应该说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曹操还是比较信任他的,由《三国志》、《曹植传》可知:“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但最终因违犯军纪而被曹操斩杀,卒年44岁。
历史上对于杨修被杀的原因多有争议,大体有如下几种:一是借“鸡肋事件”,曹操以杨修乱我军心的“造言之罪”斩杀之,是罪有应得;二是曹操因“忌贤妒能”恐人高于已而杀杨修,即罗贯中《三国演义》“曹孟德忌杀杨修”之说;三是曹操杀杨修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极端利已、阴险、残忍的奢杀性格导致的后果;四是杨修“恃才放旷”性格冲撞了固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等级秩序而致祸;五是杨修直接介入了曹氏家庭内部的立嗣之争,作为治世能臣的曹操为维护巩固太子地位,防止兄弟相惨而杀其谋臣。即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所述的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但在民间,人们多将杨修之死归罪于曹操的“忌才”,有诗叹曰“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三国演义》更是将其归于杨修因多次“猜谜”道破曹操心事,从而使曹操妒嫉而怀恨,最后借“鸡肋”事件而杀之,由此断定曹操是嫉贤妒能、不容高己的心胸狭窄之人。这种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就文才而论,杨修不在建安七子之中,萧统《文选》中也只选他致临淄侯曹植的简札一篇。虽传杨修一生著作颇丰,但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今只有《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篇留世,除此,历史上也未见他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何建树。曹操历来对才华出众之人倍加呵护,且委以重任,为何唯独对杨修那点儿小小的才气而深恶痛绝、以至必欲斩杀方快呢?曹操手下有才策者,仅谋士能臣就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这些人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无一人因才而遭曹操忌杀的。
杨修之死的罪名如今是不可知晓了,无论何因被杀,死后,曹操对他父亲杨彪是给予了极大安慰的,曹操曾写有表示慰问与哀悼的书信:“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谨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枝,青毡床褥三具,官绢五百匹,钱六十万,画轮四望通幰七香车一乘,青牛孛牛二头,八百里骅骝马一匹,赤戎金装鞍辔十副,铃苞一具,驱使二人,并遗足下贵室错彩罗縠裘一领。织成骅一量,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从信中之语中可知杨修死于军事,是罪有应得。
千秋功过,任人评说。无论生前何事,身后何罪,许昌城北三里桥(三柏一孔桥)仍以质朴厚重的形象屹立在缓缓流淌的清潩河之上,成为许昌汉魏古都的一处名胜,诉说着千百年前的风云沧桑。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