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刘姓不得封王
有人说,刘邦为人大度,从谏如流,是一位难得的帝王。只是他对异姓王先分封再诛杀,总逃不掉过河拆桥的嫌疑,为世诟病。
其实,分封异姓王,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是他安抚功臣的一种手段。他的最终目的是巩固皇权,当皇权受到威胁,异姓王就成了非搬掉不可的绊脚石。
比如,楚王韩信功高震主,是刘邦最忌惮的人。公元前201年,他用计将韩信擒回洛阳,贬为淮阴侯。没了兵权的韩信,威胁自然大减。
贬了韩信,会不会激起别的功臣谋反?刘邦的对策,就是立即“剖符封诸功臣为彻侯”,给大家吃定心丸。
在洛阳南宫和功臣剖符立誓,是刘邦登基之初做的一件大事。
他将符一分为二,一半交给受封的功臣,一半留在皇家存档。所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功臣们由此看到了刘邦“满满的诚意”。
当时的誓词,是这样写的:“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yuán)及苗裔。”意思是说,即使有一天,黄河像带子那么窄了,泰山薄得似磨刀石,你们的封国仍安然无恙,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
当然,后来的事,人们都知道了。刘邦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可能被这些誓词束缚。他在位8年,主要精力都耗在了平叛上。那些完全信任皇帝的功臣,如彭越,显然是太天真了。
异姓王一个个被除掉后,刘邦将他们的封国收回,改封刘姓子弟为王,并下达了“非刘姓不得封王”的死命令。当然,后来洛阳才子贾谊论证过,刘姓王并不比异姓王可靠,只是对当时的刘邦来说,也只能如此了。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