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剪纸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6/17 10:47: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营镇大营村还先后举办过几期培训班,培训100多人,并成立了剪纸小组。1978年8月,省文化局在大营村召开民间剪纸艺术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地和陕州区、灵宝等县市文化局领导及剪纸艺人。会议期间,展出大营民间剪纸作品200余幅,并选出部分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剪纸展览,其中《政治夜校》《卫生防疫》两幅获得了省级奖。1982年2月,当时的洛阳地委宣传部在陕县召开全区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参观了大营剪纸展览,并将一部分作品赠送给了与会人员。1986年春节,豫西剪纸艺术研究会在卢氏县举办剪纸展览,大营选送参展的有刘灵巧的《金鱼》等三幅,张玉朋的《喜花》、张仙果的《花鸟》六幅,李雪兰的《雄鸡》三幅,美术组的《梅花》等四幅,受到称赞。由于领导支持和老艺人传授技术,大营剪纸当时涌现出众多后起之秀,像阮建平、蔡仲强、吕雪兰、习金花、刘柏荣、马亚丽、习林英、刘灵巧等。其中,吕雪兰的《五讲四美图》发表于1980年的《河南青年》杂志。阮建平、习林英合剪的《学雷锋》《学赵春娥》等曾收入《陕县文化志》。
但那时的陕州剪纸,大多只是在民间应用和流行,已呈衰落之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原来剪纸应用最为活跃的陕州塬上,由于砖混结构的平房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地坑院,木制门窗也换成了铝合金门窗,装上了玻璃,窗花剪纸逐渐衰微。还有,随着剪纸老艺人相继过世,剪纸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在大多乡村,传统的婚俗、丧葬剪纸也逐渐被现代工艺剪纸所替代。进入新世纪,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以及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的新形态,让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在陕州民俗文化史上,西张村镇人马寨村有着独特的地位,那里的澄泥砚、捶草印花技艺、剪纸等都独具特色。在剪纸上,其代表人物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朱秀云。她多才多艺,既是捶草印花技艺的传承人,也是省级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她的剪纸作品《五福迎奥运》获得三门峡市首届民间艺术剪纸金奖。2008年,她创作的《福寿图》在“中孟文化艺术展”上荣获“中国神韵金奖”。同年,她创作的《太子坐莲》在“中国农民艺术展”上荣获最高精品奖,并于奥运会期间在北京世纪坛展出,她的多幅作品还被博物馆等收藏,并远销美国、日本、孟加拉等国。近年,她还多次受邀赴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加拿大等国进行民间文化艺术交流。
说到陕州剪纸,不能不提到南沟村,它原是豫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但剪纸让这个小村闻名遐迩,成为了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该村剪纸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南沟剪纸艺人也先后被确认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村里一些剪纸艺人还被河南科技大学等学校聘请为剪纸教师。南沟村有500多户人家,其中200多户从事剪纸及相关行业,村里可称得上剪纸艺人的有200多人。一般来说,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形式是家族式传承,像大营镇的刘灵巧,就是其外祖父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姐姐,姐姐又传给她,她再传给女儿。像焦丛仙,是她的外祖母传给舅父,舅父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她,她再传给儿媳。但被称为“剪纸窝”的南沟村则是个特例。这里的传承模式是相互模仿、影响,村里有一两个主要艺人,通过剪纸有所收益,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大家相互学习并传承后代。南沟村的第一代艺人是王海生,出生年月已不详。老人们至今记得的是第二代艺人任崇卓,他上世纪初从事剪纸,在他带动下,全村有200多人从事剪、卖窗花。第三代剪纸艺人代表是任国仓、杨小楼,他们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了任孟仓这一代,人数众多,像任炳虎、莫缎超、任宝珠、任国昌等。而今,以任更厚为主的第五代,业已成为中坚力量。甚至第六代的任群智、任皂虎,第七代的任育新、马迈方等,也都已声名远扬。
而今,南沟村剪纸的代表人物是任孟仓,他今年78岁,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从小就喜好剪剪画画,说说唱唱。上世纪50年代初,每逢街上集会,他就做一些颞花(妇女戴的帽花)和相公梁(男人戴的帽花)去卖,虽然挣钱不多,但手里总有零花钱。他的剪纸花样繁多,构图饱满,造型准确,精致清秀。他的老伴员月英就是因倾慕他的手艺嫁给他的。那些年,村里有谁结婚,他总是无偿给新人剪喜花,至今,经他手布置的新房就有100多家。他技艺高超,见到啥会剪啥,想到啥能剪出啥。他至今还住在地坑院内,每孔窑洞的门窗上,都贴满了他自己剪的各色窗花,充满了生活情趣。他是个左撇子,剪花时,左手拿着小剪,右手转动着红纸,一边剪一边兴致勃勃地唱着民间小调《十二月花》。这种边唱边剪的形式,如今已成为陕州剪纸的一景。
(作者:陈新峡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