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剪纸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6/17 10:47: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正月里来无有花儿采,唯只有迎春花儿开,奴有心采一朵头上戴,忽然间想起刺梅花开。二月里来龙抬头,王三姐梳妆上彩楼……”几个剪纸艺人边剪边唱,如醉如痴,纸随剪动,剪落曲终,一张张漂亮的剪纸作品就飞落指间,引得围观的人们啧啧称奇。
在陕州,剪纸是乡村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夏,夏朝的第十五代帝王夏后皋墓就在陕州区菜园乡雁翎关的一个山坡上。夏朝有崇黑的习俗,所以,陕州剪纸最初也是以黑色为主,甚至在春节和结婚等喜庆场合,也大量使用黑色剪纸,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喜庆场合忌讳黑色显著不同。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散仙丹给当地百姓治病,为纪念老子,当地百姓就用葫芦皮剪个小药葫芦挂在小孩衣服的纽扣上以避邪防病,后逐渐演变为剪纸,并被应用到春节、婚俗、丧俗等民俗事象中,至秦时渐成雏形。按照阴阳五行,秦属水,崇尚黑色,陕州剪纸就用黑纸做原材料,这样,世世代代延续变化至今。可以说,在陕州,尤其是乡村,剪纸几乎伴随着人生所有的重要事项,见证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像殡葬,农村老人临终前,先要备好纸马,还要用黑、蓝、紫三色纸剪成马蹬、马鞍及提搭等,挂在纸马身上,一俟老人咽气,便烧掉纸马,象征老人骑马走了。祭祀时,除了献上食物外,有的还用五色彩纸剪贴成鞋、帽、衣裤、被褥等物品,以敬神灵。
像驱邪,端午时,村民要剪一些“五毒”动物,贴在墙上或绣在孩子肚兜上,避邪护佑。还有用红纸剪个蛤蟆花,在蛤蟆身上掏个梅花瓣,然后照着剪纸样缝个蛤蟆枕头,孩子睡时,小耳朵正好放在梅花瓣里,以保佑孩子避免伤害。如果家里婴儿夜哭,则剪个颠倒驴,贴在黄纸上,上面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符语,以期达到止哭驱邪的目的。
窗花剪纸则是陕州剪纸的一大特色。在陕州西部,有三大黄土塬,那里土层深厚,地面平阔,人口密集,原来的民居多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的门窗,多是木制的井字形方格,原来玻璃很少,农民都是用白纸贴在里面,为装饰,窗花就应运而生。尤其是过年,贴窗花就像贴春联、放鞭炮一样,是农家欢度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八,贴窗花。”年二十七左右,家家户户都要把风门和窗户上的旧纸撕掉,重新糊上白纸,然后贴上五颜六色的窗花,营造红火鲜亮的节日氛围。窗花分单色和染色两种,单色有黑、蓝、绿、黄、红等。染色窗花有两类,一种是剪出外部轮廓,中间不镂空,用线条勾描,然后再上色,这种窗花在沿黄河的大营等乡村比较流行。另一种则是用红、绿、黄三种颜色给中间镂空的白宣纸窗花上色,十分鲜艳,深受农民喜爱。窗花的题材多是花鸟虫鱼以及农作物、果蔬之类,生活气息浓郁。
结婚是人生大事,剪纸自然不可或缺,可以说,它几乎贯穿于婚事的所有环节。男方给女方送日子时,要在送的物品上使用式样繁多的红双喜字,礼肉上要贴红色的猪头花。布置洞房时,要在顶棚上贴红色和黑色的石榴莲、药葫芦拉牡丹、鱼闹莲、太子耍莲等象征两性相爱和祈求多子的剪纸团花,就像民谣说的那样:“石榴莲,连着你我结姻缘。”“药葫芦拉牡丹,越拉越喜欢!”俏皮一点的则说:“药葫芦拉牡丹,拉着你想老汉!”顶棚的四角则用蝴蝶、蝙蝠等角花点缀。炕上的墙壁要贴炕围花,一般为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四季花屏剪纸。女方也要备很多剪纸,放在陪嫁物品上。还有一个习俗,新媳妇腊月二十六回婆家,要带上窗花,赠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表达心意,展示新媳妇的女红能力。
(作者:陈新峡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