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风云,漫长的岁月风雨不但漫漶资料文字,更多的还漫漶了很多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这些建筑在岁月的侵袭下有的变成了黄沙、黄土,有的只剩下空荡荡的民间的口头传说。然而,在我们开封也有另类,这个另类就是——孟子游梁祠。
开封是魏国的首都,虽然万千宫阙早已深埋地下或被黄河水冲毁,但在开封仍能找到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痕迹——城区东西贯通的魏都路以及全世界仅存的纪念孟子客居大梁的孟子游梁祠故址。物质的大梁埋在地下,精神的大梁仍在地表。孟子游梁祠作为孟子游学大梁的载体和见证,成为儒家文化的丰碑和圣地。
孟子,名轲,字子舆,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孟母“三迁其居”,“断机教子”,终使他学有所成。当时游说之风盛行,孟子也带着弟子风尘仆仆辗转奔波于列国之间,慷慨直言,宣扬自己的“仁政”主张,却不断碰壁而归。听说梁惠王厚金卑礼招纳天下贤士,55岁的孟子,千里迢迢来到大梁。
孟子的大梁之行是开封城市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孟子一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据我市文史研究者刘海永介绍,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收录在《孟子》中,《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下》分别为《孟子》的首篇、次篇,而《孟子》开篇即为:“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书中开宗明义第一章所记载的“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便与开封有关。
2300多年前,孟子怀抱“仁义”思想,倡导民本与和平,反对不义的战争,在大梁极力游说梁惠王贴近百姓、施行仁政,并声言唯有如此才能如其所愿,一统天下。然而,梁惠王并没有采纳 他的意见,孟子在梁惠王死后离开了大梁。英雄报国无门,孟子在大梁待了一年多,虽没当上魏国的“公务员”,却播下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燎原之火。他的“仁政”学说,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千年。
孟子离开大梁后,在开封留下一处遗迹——孟子游梁处,后人为纪念此事修建了孟子游梁祠。自北宋始建孟子游梁祠以来,开封就一直在孟子游梁祠“奉安”着大梁的精神——孟子的“仁政”。孟子游梁祠在历史上几经迁移、屡毁屡建,正是因为它在封建社会是倡“仁义”、习“性善”之所和培养人才之地。孟子游梁祠这一“仁政圣地”向后人播撒仁爱,同时,这个精神也构筑了开封令人骄傲的文化基座。
如今,孟子游梁祠故址仅存两通石碑——《游梁书院记》和《重修游梁祠碑记》。尽管如此,但它仍脚步铿锵地从历史深处走来,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发着幽幽的光。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