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国之城陈留与古代开封的城市演进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31 10:24:0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我们当今看到的陈留,是位于开封城区东南部的一座古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早在4000多年前的先夏时期,陈留之地就是人文始祖带领部族活动的重要区域;2000年前的古陈留是一座赫赫有名的郡国之城,是一座做过2000余年县治的古邑,是名震中原的地区政治中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名气超过了同时期的开封。一个响当当的地名,不应该默默无闻,不应该永久沉寂。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今天,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有必要唤醒早已消逝的记忆,振兴古城名镇,让古老的陈留散发出应有的光辉。
一
要讲名城陈留,必须从春秋战国说起。因为正是魏都大梁的由盛而衰,导致了地区中心的转移,从而为陈留的崛起带来了契机。
春秋末年,魏、赵、韩三家分晋,魏大举向中原地区挺进,相继攻占了郑、宋、卫等国边境的大片土地。魏武侯五年,魏、赵、韩三国败楚于仪邑、榆关,遏制了大国楚国争霸中原的图谋。占据中原核心地带的魏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率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惠王六年,魏国为避秦之威胁,并图谋进一步争霸中原,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安邑)迁至仪邑,改名大梁。魏惠王充分利用魏国的地理环境优势,加速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经济,促使国力达到极盛。国都大梁迅速建成东西长5公里、人口50万的中原最繁盛的都市,与秦都咸阳、楚都郢城、齐都临淄、赵都邯郸齐名。一时间位居中原地区核心的大梁,趋之若鹜,成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杰出人物竞相投奔的天堂。
然而,魏惠王自恃国力强大,不断对外征战用兵,最终使魏国走上下坡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后,国力日渐衰落,精英人才大量外流。与之相反的是,西方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对魏国构成了严重威胁。魏国后期虽然一度有苏秦的合纵与魏公子信陵君联合抗秦的获胜之举,但没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围攻大梁,3个月不克,遂引鸿沟之水灌城,终至魏国城毁国亡。
秦国灭魏后,在大梁设置了浚仪县,归三川郡管辖,同时在大梁之东的陈留设置了陈留县。三川郡因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治雒阳(一说荥阳),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灵宝以东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大梁城由于被破坏得极其严重,人口大量死亡或外迁,不仅失去了国都的地位,也不再是统领一方的地区中心城市,进入了长时期的衰败阶段。
不过,存在达139年、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魏都大梁,不可能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县与封藩并行体制,先是在原魏国的土地上分立梁国(战国时魏也称梁),封大将彭越为梁王。公元前196年,彭越因谋反罪被杀,刘邦改立其子刘恢为梁王,以后又有吕产、刘楫等封为梁王。刘邦亦多次到大梁祭祀葬埋于陈留的生母昭陵皇后,祭祀他所崇拜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公元前168年,汉文帝迁淮南王刘武为梁(孝)王,刘武嫌大梁地势低洼潮湿,遂迁都睢阳(今商丘)。此后的大梁,真正降为普通一县(浚仪)了。
二
陈留,春秋时为留邑,先属郑国,后被陈国所得,故有其名。战国时陈留属魏地,秦灭魏后于大梁设置了浚仪县,于陈留设置了陈留县。两地东西相向(古陈留位置在大梁之东略偏南),相距二三十公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由秦之咸阳向东的驿路穿境而过。当大梁遭受灭顶之灾一蹶不振时,陈留的地理环境优势日益凸显。汉高祖刘邦起兵伐秦时,谋士郦食其说陈留“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郊也”。刘邦、项羽灭秦和随之的楚、汉相争,均视陈留为战略要地相互争夺。
汉承秦制,浚仪、陈留两县设置依旧。汉高祖刘邦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在原魏国的(部分)土地上设置了梁国,并一度以浚仪为梁都。西汉经过了汉景帝的削藩和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国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权力被大大削弱。反之,郡县行政体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这就为地区中心城市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早已成为县治的陈留就是于此间得天时地利,应运而生。
汉武帝元狩元年,移济川郡治于陈留,并改设为陈留郡,归属兖州。陈留郡辖陈留、小黄、成安、宁陵、雍丘、酸枣、东昏、襄邑、外黄、封丘、尉氏、长垣、平丘、济阳、浚仪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涵盖了梁国原有的大部分土地,成为继大梁之后的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西汉中后期的陈留,由于地处平原,位置适中,环境优越,“尽属膏腴之地”,又有夏都老丘、魏都大梁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城市得以迅速发展。清《陈留县志》载,“陈留既大郡,而首邑为名都,实封爵衣冠、人才礼乐之所聚,盖极盛矣”。相传陈留郡内有汉元狩元年所建的皇帝行宫,表明陈留在汉代显赫的城市地位。
汉元帝永光三年,将陈留郡改设为济阳国,封皇子刘康为济阳王,国都陈留。这是陈留第一次改郡为国。建昭五年,徙济阳王为山阳王,撤销济阳国,复为陈留郡。至平帝元始二年,陈留郡的人口规模在当时诸郡中名列前茅。
东汉前期,陈留郡设置如旧,辖县略有递减。东汉后期,复于陈留郡设陈留国。不过东汉及其之后的封国,无论是皇姓王还是异姓王,不再有什么行政权力,仅是“食邑”而已。由于郡守掌握着地方上的军政大权,所以汉末曹操起兵陈留,讨伐董卓,曾得到郡守张邈的大力支持。先后被董卓、曹操挟持的汉献帝,即位前曾经做过陈留王。三国时曹操之子曹植,也曾遭曹丕贬黜做过陈留王。
西晋设置陈留国依旧。泰始元年,陈留县入小黄县(小黄县于西汉初设置)。是年十二月,魏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割小黄、浚仪、封丘、酸枣、济阳、长垣、雍丘、 尉氏、襄邑、外黄等10县,邑3万户属之。曹奂传四世而绝。由于此间的陈留县已并入小黄县,故陈留国的国都也迁移至西北相距不远的小黄县城。曾经是郡治、县治所在地的陈留故城,存在387年之后于晋泰始元年废弃。东晋太兴二年,撤销陈留国,从此陈留国称谓也成为历史。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由于陈留一带位居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而成为南北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陈留长期地域离析割裂、建置混淆不定、归属变化无常。陈留地区的人民为躲避战乱,被迫大批南迁,在迁居地或也设置名为陈留的侨郡。所以一时间名为陈留的郡出现多个。后赵石勒一度将陈留郡治设置于浚仪县。公元5世纪中叶,北魏统一北方,再次将陈留郡治设置于浚仪县,浚仪地位的上升初现端倪。东魏天平初年于浚仪置梁州,陈留等三郡归辖,从而形成了州、郡、县三级治所于浚仪一城的局面。北周改梁州为汴州,陈留郡归辖依旧。隋初罢陈留郡,唐初复置。历经反复,陈留郡最终于唐朝中叶废置。
从上述史实不难看出,郡国之城陈留就是这样承上启下,最终以自身的牺牲弥补了大梁(开封)700年城市发展的低落期。我们怎能不对陈留产生敬畏之情呢?
三
南北朝后期的汴陈一体化,助推浚仪(汴州)城市地位明显提高。而隋朝修筑的大运河,促使汴州发展成了军事经济重镇。
在古代中国,政治因素往往决定一城一地的盛衰发展。当重要的行政机构设置于某地,往往会带动其经济的发展,进而使之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汴州的崛起即是明显的一例。北周时州、郡、县三级合而于汴州(浚仪)一城,对推动其城市地位的提高不可小觑。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征发民夫百万,修凿通济渠(运河)。渠水出荥阳,过汜水,经汴州城直下东南,下游连接邗沟通往江南。汴州地处大运河中枢,其辖区内的河流称汴渠、汴河,它的畅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南北经济交流,同时为汴州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藩镇割据,使传统都城长安、洛阳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趋于衰败。相形之下,位居水陆交通要冲的汴州则蒸蒸日上,迅速发展上升为北方重要的经济军事重镇。唐建中二年,永平军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翌年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从宋州移至汴州。兴元元年年初,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入汴州,自立为(楚)帝。虽不足一年而败亡,但李楚的建立却成为汴州升建国都的一次预演。宣武军位居中原腹地,管辖汴、宋、颍、陈等六州军政,成为实力最强的藩镇。唐末军阀朱温就是以此为根据地,进而取代唐朝,建立了五代第一个王朝——后梁。
自汉武帝元狩元年始于陈留县设郡,至唐朝中叶最终废置,郡国之城陈留间断存在800余年之久。其间或郡或国,绵延不绝,在开封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联系到后来汴州的崛起,不难发现,陈留与汴州有着明显的前废后兴的继承关系。所以,陈留在开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作为郡国之城的陈留,于汴陈一体化、汴州崛起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陈留郡、汴州治下的陈留县,则长期保留了下来。隋大业十年,将陈留县治由汴州城之东移至汴州城东南的22公里左右处(即今祥符区陈留镇)。五代及其宋金,汴州成为国都,陈留一直是开封府之属县,历元、明、清、民国四代均无改变。1949年年初,设陈留专区。1952年撤销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省会迁郑后改为开封专区,1983年撤销)。1957年,陈留县并入开封县,陈留再降为镇,直至现在。
从秦朝置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废置,陈留县间断存在2000多年之久,且绝大部分时间受辖于开封。应该说,陈留为古都名城开封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
陈留与开封,地域相连,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是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在这片范围不大的区域内,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蕴含。
陈留与开封,文化同根同流,溯源久远。根据文献记载和已发现的文化层遗迹判定,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先夏时期,人文始祖就带领部族人民在这一带开展活动。黄帝曾在大梁北部筑城而居,并娶陈留空桑人(今属杞县)嫘祖为元妃。嫘祖善养蚕,成为后世养蚕人的先奉。五帝之一的颛顼,号高阳氏,曾在陈留南面不远的高阳(今之杞县)设都。炎帝神农氏曾孙姜榆罔,在位55年,也曾居于空桑。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炎帝……居空桑”“空桑故城在今陈留”。夏末商初的伊尹也是空桑人,后成为助商汤成就大业的一代贤相,并创“调和五味”理论,被后人尊奉为“中华厨祖”。
陈留一带最早建立的国家是古莘国。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五《周颂》载:“故莘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这里距两汉郡国之城的古陈留更近。当代学者、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考证,夏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母亲,即是有莘氏部族之女。有莘国的文明由此可见一斑。
先夏时期,随着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与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大规模地由山地迁徙至平原居住成为可能。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后,将国都逐步由西向东迁徙。随着政权的稳固和向东扩展的需要,于第七任帝(杼)五年,迁都于古陈留附近的老丘。《竹书纪年》载,“五年,至原迁于老丘”。夏以老丘为都历经六王,长达216年,成为夏朝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巨、发挥作用最大的国都。可以说,夏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成就,大部分是在老丘时代取得的。
春秋时期,广袤富饶的中原大地,小国林立,成为周边大国竞相兼并的中心地带。进入战国后,魏国捷足先登,率先进军中原,遂成就了大梁一代名都。
秦代以后,名不见经传的陈留继大梁而起,历经两汉郡国之城、魏晋小黄城和北朝浚仪(汴州)城等阶段,弥补了战国大梁至隋朝汴州间700余年的衰落期。仅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得出结论——陈留是开封城市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陈留对开封城市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近年,开封的相关专家学者加强了对陈留历史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掌握了陈留的历史演变轨迹,包括两汉郡国之城陈留的地理位置。两汉陈留,郡、县两级治所设于一城,据考证,遗址位于今开封市祥符区八里湾镇初刘村一带;魏晋时期的陈留国都、陈留郡治所在的小黄县城,位于今开封市祥符区杜良乡小黄铺村一带。初刘村与小黄铺村两地呈东南、西北走向,相距10公里左右。
两汉陈留故城西距开封城22公里左右,魏晋小黄城西距开封城15公里左右。小黄城向东5公里,则是夏朝都城老丘遗址,今人考证老丘在今开封市祥符区国都里村一带,距开封城(曹门)20余公里。由此不难看出,在陈留北部这样一片不大的区域内,至少分布着古莘国、老丘城、古陈留、小黄城等四座古文化遗址。它们和南部陈留(今属杞县)人文始祖的文化遗迹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陈留地区的古文化遗存。
我们应加强对陈留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加强宣传工作,用各种方式提高名城古镇陈留的知名度。同时更要做好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本着传承历史、古为今用的精神,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建设纪念标志和文化展示,从而让古老的陈留焕发出新的青春!
(作者:郭书学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