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休闲文化三门峡之 底蕴篇
休闲文化三门峡之 底蕴篇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24 9:39: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仰韶文化

    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对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故名“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以农耕为主,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社会阶段。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一种远古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因而仰韶村文化遗址被中外考古界誉为“文化圣地”。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遗址上兴建起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

    庙底沟文化

    在三门峡市区西南青龙涧河南岸、韩庄村以北、连接新老城区的一片土地下,掩埋着一处面积约36.2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这里便是闻名中外、被考古界专家学者誉为“早期中国文明第一缕曙光”的庙底沟遗址。

    考古研究表明,庙底沟遗址距今6000年至4000年,遗址内涵分为二期,是重要史前古文化遗址。它的发现,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来,用考古事实宣告了“中华文化西来说”的终结,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序和源远流长。庙底沟文化以其绚丽多姿的彩陶花纹为旗帜,开启了华夏民族浩荡洪流的先河,掀起了中国史前一次波澜壮阔的艺术大潮。1963年6月,该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繁若群星的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中,庙底沟遗址无疑是一颗最为闪耀的恒星。”长期致力于古都学和文化遗产研究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久昌认为,庙底沟遗址是三门峡城市之根,是最突出的文化金字招牌,也为三门峡历史文化打造了一张不朽的名片。

    市文物部门在经过多次考察和研讨后,提出未来建设3个“国字号”的目标:即建设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国彩陶博物馆、建设中华文明探源基地,从而打造三门峡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灵魂,将真实的遗址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遗址的文化价值再利用,诠释文化为民惠民的深刻内涵。

    黄帝文化

    《史记·封禅书》载:“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这里所提到的荆山,现为灵宝市阳平镇境内的荆山黄帝铸鼎原风景区,相传它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铸鼎祭天、奠定邦国、驭龙升天的地方。

    据考证,轩辕黄帝在荆山铸鼎原上开山采铜、铸鼎铭功,将铸鼎原逐渐改造成他最后的都城,也是唯一一处固定的都城,使灵宝铸鼎原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孕育出厚重的黄帝文化。荆山黄帝铸鼎原风景区内,目前还散存着50余处黄帝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另外还有轩辕台、夸父山、蚩尤山等与黄帝文化相关的景点。在当地,至今流传着许多轩辕黄帝的神话故事,如“黄帝铸鼎”“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黄帝战刑天”和“嫘祖娘娘采桑养蚕”等。同时,还留下了不少与轩辕黄帝有关的地名和村名,这些地方经过祖辈相传,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也成为黄帝文化中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虢国文化

    20世纪50年代、90年代,文物部门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进行两次大规模考古调查,发掘出虢国贵族墓葬群,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拉开了虢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序幕。2000年,文物部门在三门峡市李家窑村发现虢国时期的城垣、城壕等遗址,湮没了几千年的虢国都城上阳城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

    为了保护虢国文化,2000年,在虢国墓地遗址上,一座专题性博物馆——虢国博物馆拔地而起。

    博物馆里,缀玉面罩、七璜组玉佩饰、12件金器构成的黄金带饰,再现了虢国贵族昔日的辉煌;由铁、铜、玉三种材料复合而成的“中华第一剑”,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两个世纪;以真车、真马随葬的车马坑,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

    在400年的辉煌史迹中,虢国创造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其后它的国人以虢为姓,称郭氏,并世代流传。三门峡是中华民族郭姓的发源地,是郭氏华人的根,这一历史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世界郭姓后人的认同。

    三门峡人将辉煌厚重的虢国文化和新时期的城市文化相融合,渗透在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市区两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上阳路、虢国路,城市之南的休闲景区被命名为上阳苑;耗巨资将李家窑遗址上的150户村民全部迁出,建成虢国公园……

    老子文化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相传,公元前491年,老子骑青牛自东而西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发现“紫气东来”,便挽留老子住下,并在此著书。于是,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五千言,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位于三门峡市往西75公里的灵宝函谷关也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0年,一尊28米高的老子圣像矗立在灵宝函谷关景区,广场东的一面石墙上雕刻着《道德经》全文,被称为“天书”,每当老子诞辰时,全国各地的道家传人及海内外游客便聚集函谷关拜谒老子,形成一道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景。

    黄河文化

    三门峡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大坝下游不远处的中流砥柱石举世瞩目。传说大禹治水斧劈三门,在三门峡形成了神门、鬼门和人门三道河门。每到汛期,黄河水从上游倾泻而下,在三道河门里横冲直撞,其下游不远处的一块巨型礁石却能岿然不动,河水经过巨石后变得温顺,河面开阔平静,此石被后人称为“中流砥柱”。

    “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词,对中流砥柱大加赞美,它也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黄河公园东边的茅津渡口(又叫会兴渡)是黄河上有名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黄河三大古渡。史料记载,茅津渡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乃兵家必争之地。此外,茅津渡在历史上还是晋商的盐、煤、粮食等物资南下入中原的重要通道。茅津渡景色优美,“茅津夜渡”曾是著名的陕州八景之一。

此外,太阳渡也是连接晋豫的古渡之一。公元637年,唐太宗曾命大将丘行恭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浮桥,称太阳桥。1924年,陇海铁路通到陕州,太阳渡码头成了豫西的货物集散地。

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召公岛位于黄河岸边,是为纪念西周时期在三门峡“问政阡陌”留下“甘棠遗爱”美名的召公姬 而命名,也是近年三门峡人对历史文化保护开发较为完好的典范之一。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开放包容。它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激昂奋进的精神,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印迹。

(作者:三门峡日报 责任编辑:茹会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思竞寻女洗冤情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