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天井窑院
天井窑院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11 16:12: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天井窑院

 

    中国民居因地理位置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或气候环境不同,其造型结构便有很大的差异。北京的四合院中外闻名,整齐划一;闽西永定土楼规模宏大,结构精密;徽州民居依山傍水,精巧无比;山西民居气势恢宏,特色鲜明……

    而在三门峡市区周围方圆百公里的农村里,往日农民居住的是地坑院,也叫天井窑院。它是中国民居的一种,由于不在地面、不用钢木架构、不需要砖瓦石灰,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简便、最经济、最实用的民居。

    天井窑院是人们在丰厚的黄土层上整理成一块二三十平方米的平地,然后向下开挖七八米深,成为一口“凹”字形方院,再在方院的四壁平行掏成窑洞,分成卧室、储藏室、厨房和厕所等,成为一个整体民居,就可以入住了。当地百姓介绍说,这种民居有很多好处,一是冬暖夏凉,二是不受风沙影响,三是不花大钱。

    三门峡是丘陵地形,北临黄河,东西南尽是土塬或土丘。这儿一年四季随着黄河水涨水落,多有风沙天气。尤其冬日寒风裹着黄沙,冻得人们难以出门。人们便想出一个办法,把黄土层平整一下,就地开挖下去七八米深,然后在四周的土壁上向内掏挖成窑洞,住在里面不但能防风寒袭击,而且冬暖夏凉,十分宜人。我曾经问过一位专家,他介绍说,黄土层很厚,基本上是恒温。冬天,地面上的气温达到零下一二十摄氏度,但窑洞里的温度仍然为十三四摄氏度左右,感觉很暖和;夏天,地面温度达到三四十摄氏度,而窑洞里的温度还是十三四摄氏度,就会觉得凉爽。所以,人们会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这儿人们居住地坑院的另一个原因是,三门峡属于崤函故道,是东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每次战乱,这儿的百姓都会跟着遭殃:房屋不是被烧,便是被过路的官兵借用,官兵走后,家什尽被拿走或损坏。加上,建造房屋需要木材和砖瓦,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开挖地坑院住窑洞,一来有隐蔽性,使路过的官兵或草寇难以发现村庄而扰民;二来只要费些力气,也不用木材砖瓦,尽可住得舒服。所以,这一居住方式,几千年不变。

    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人们对天井窑院的开掘也逐步复杂或科学化。首先是在院中深挖丈余个方坑,填进石头,使夏季落进院里的雨水渗下去,解决排水问题;其次是在掏挖窑洞时,用艺术的手法,在里面掏出连窑、套窑或并排窑等,这样,可以不出大门,在窑洞里来回穿行。

    但是,毕竟地坑院属于地穴,人们还是向往住在地面上的房子里。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富裕了,大都在地面上盖起了平房、楼房,逐渐迁出。天井窑院便成了一种民居记忆。有一天,一位新闻人进村采访,发现这一民居方式,便写了篇文章,并拍了图片在报刊上介绍,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于是从省电视台到中央电视台,纷纷来此采访报道。果然效果非凡,引得一些游客到这儿探奇。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是一种文化,遂投资在甘山北边的村子里兴建了一片天井窑院示范区。不过他们新开发的窑院,更加坚固、干净和艺术,深得游人的喜爱,很多人到这儿看看便不想走了,干脆吃点农家饭,就在窑洞里住一宿,感受一下冬暖夏凉的滋味。

    天井窑院不光三门峡独有,洛阳的新安县,陕西的潼关、渭南和山西的运城一带也有。但三门峡的天井窑院保存完整且规模大,窑院里的连窑、套窑多,于是成为民居专家们的研究基地。

(作者:古今三门峡 责任编辑:茹会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洛神的传说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