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名扬天下的府衙文化
名扬天下的府衙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5 9:16:4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古城开封,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开封的府衙文化更是熠熠生辉,它的特点是其他府衙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可谓中国府衙文化的代表。那么,它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府衙文化中独树一帜?

        凝聚传统文化

        精髓的古代衙署

        说起府衙,不能不说的就是古城开封的府衙文化。“府衙”一词出自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立春》:“ 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侵晨……”《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也有记载:“取了郭威招状,解赴潞州府衙去听候结断。”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经三》一书中写道:“余亦数至府衙,即相留竟日,所谈皆学业,不及公事。”旧时候,人们称官府为衙门,而“衙门”又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最早在汉末,军旅营把猛兽的爪牙饰为军事长官的帐门前,后来用木头刻了象征性的兽牙饰于营门两侧,因此出现了“牙门”,后变为“衙门”。唐朝以后,“衙门”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道“牙门”了。后来又以衙门为基础,产生了“衙役”“衙内”“衙牌”。衙门是权力和等级制度的象征。

        府衙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以府衙为代表的衙署是中国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象征着威权。它是与西方市政厅不同而独有的建筑类型,浓缩了中国古代帝制时代的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传统礼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基于此,衙署建筑都比较讲究,带有一定的规制。特别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执政者对衙署的布局和建造非常重视,并且有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为官式建筑,二为民间建筑。而作为官式建筑的衙署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汉代的衙署称之为“寺”,唐代之后就称“官署”“公署”“衙门”“衙署”等,到了明清有“县衙”“县治”“县署”等名称。衙署与宫殿、民居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世俗建筑的主体。衙署建筑特征可以说在后二者之间。

        由于官衙是施政场所,因此衙署建筑除了要有遮风挡雨、避暑保暖的功能外,还要高大雄伟、令人敬畏,整齐有序、主次分明。因此,我国的衙署建筑一般都会模仿宫殿建筑,突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在主体建筑中又要体现最主要的中心建筑。

        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衙署的主体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这不仅出于采光目的,更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因为阳光代表了光明和温暖,象征着公开、公正。衙署的建筑通常以中轴线为中心,以最主体的建筑为中心,两侧对称,前后对称,有主有从,秩序井然。中轴线上有大堂、二堂、三堂,其中的大堂是中心,内宅和其他房屋都在三大堂的周围,如此一来,整个建筑布局就显得既严谨又整齐划一。为了显示衙署的威权,通常衙署还会有一系列的附属建筑,用来拱卫主体建筑。比如绘着令人生畏图案的照壁,东西分列过街牌坊,接着还有宣化坊、首郡坊及钟鼓楼等,然后才是大门、仪门。仪门是衙署的礼仪之门,取《周易正义》一书“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是坐轿、骑马的起止点。凡遇皇帝和皇后寿诞、元旦(春节)、冬至等,知府都要提前率领僚属吏员,身着朝服、朝冠,在大堂依礼制行礼,仪门之内张灯结彩。每逢科举考试,从大堂开始扎上龙门,结成彩楼,直到仪门,再从仪门往外,搭上彩桥。新官到任都要祭仪门,新官接印时先登仪门行一跪三叩首礼,“护日月”(救护日食、月食的典礼)按礼部的勘会通知,提前在仪门至大堂之间张灯结彩,搭设花门彩棚,日食、月食那天在仪门内置金漆大鼓一面。而遇忌辰,皇帝和皇后、印官的父母丧日,仪门外则供设忌辰牌位。可见仪门是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

        仪门之后,东西两侧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以及承发司。仪门与大堂之间要有一块戒石坊,横额为“公生明”,额联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中国古代的衙署大都采用青砖灰瓦,其他梁枋彩绘也多采用青蓝色或者碧绿色。衙署内也有山水花木,但都在后面内宅一带,内宅一般有后花园、内花厅。在衙署的主体空间中,不会有多少亭台花木,目的是要保持人们到衙署后的敬畏,而亭台花木显然与衙署的严肃氛围不协调。

        中国古代衙署建筑通常是“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朝后寝”的布局。如衙署的六部房分别在大堂东西,东有吏房、户房、礼房,西侧布有兵房、刑房和工房。通常,衙署建筑以左(东)为尊,以右(西)为卑,所以知府在东,通判在西。监狱是衙署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占据了衙署的西南角,故俗称“南监”。此外,在衙署的建筑里,还会有庙宇和道观。比如,开封府里就有道观和魁星阁。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除了用法律和道德来控制人心,更需要用宗教来维护统治。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衙署从布局到装饰,都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品味。

        历经千年岁月的开封府

       开封的府衙文化有着突出的特点,是其他府衙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它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府衙文化中独树一帜?

        这就要从开封府说起。五代后梁开始设置开封府。公元907年,汴州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唐称帝,改国号为梁,因为历史上曾有过梁国、梁朝,所以史学家称朱温建立的梁为后梁。朱温升汴州为东都,并建置开封府,称东都开封府。开封府之后又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明、清等朝,直到1913年开封府被撤销,总共存在了1000余年。元朝时,开封府被改为汴梁路。五代(后唐除外)、北宋和金代后期,开封府是全国的首府。特别是在北宋历史上,京城开封是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八荒争辏,万国咸通”。因此,开封府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为全国府中之冠,号称“天府”,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荡气回肠,令人悠然神往。

        后梁开封府除治理京城本身外,起初下辖开封、浚仪、陈留、雍丘、封丘、尉氏6县,后将滑州之酸枣、长垣,郑州之中牟、阳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戴邑(后改考城),许州之扶沟、鄢陵,陈州之太康划入开封府治下,共辖15县。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仍置开封府。开封作为北宋京都长达168年,“富丽甲天下”“汴京富丽天下无”,人口最多时有150多万。开封府初辖15县,后又增加了东明、咸平二县。北宋时期开封府的辖区有时有所调整,但基本上在15县左右。其中,开封县、祥符县称为赤县,分辖京城开封的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但在宋仁宗皇祐年间,开封府辖区曾扩大,京东路的曹州,京西路的陈、许、滑、郑等州都划归开封府,开封府的辖区增至规模空前的5州42县。

        金灭北宋,将北宋都城东京改为汴京,但开封府建置依然保留。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又改汴京为南京,设置南京路,下辖开封府、归德府(今商丘)和河南府(今洛阳)。金代前期及中期,南京路开封府辖15县,即祥符、开封、陈留、封丘、尉氏、中牟、阳武、扶沟、鄢陵、太康、长垣、通许、杞县、延津、胙城。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完颜迁都南京(今开封),开封府又成全国首府,开封府辖区扩大至4州35县。

        元初设南京路,后改为汴梁路,设汴梁路总管府,开封府被撤销,汴梁路直辖州县。汴梁路总管府辖5州21县。说起汴梁路,还有一个小故事,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元璋于1368年年初在南京加冕称帝,很快便两次来到开封,在汴3个月以上。朱元璋就住在原元代汴梁路官署,后为明代按察司署所在地。传说他常在驻地的一株大国槐树下锻炼身体,这株树存活至今,据有关部门2013年测定,它的树龄已高达829年,也就是说朱元璋当时在这树下锻炼身体时,这株国槐的树龄已达184年。如今此树高十余米,最大合抱树围3米左右。它的位置就在商业大院东胡同8号院的南侧,这一带就是元代汴梁路官署和明代按察司署的旧址。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是一位非常钟情于开封的皇帝。据说,有一个时期,朱元璋一直想把开封当做北方的京都。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第一次出巡开封,实地考察之后于9月下诏,决定对王朝国都实行“两京”制:“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狩。播告尔民,使知朕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复建开封府。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为周王,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周王府,同时设置河南按察使司,开封既为省城,又为府治。明代开封府辖4州28县。

        清代,开封仍为河南省城、开封府治所在地。清代开封府辖祥符、陈留、杞县、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中牟、阳武、原武、封丘、延津、兰阳、仪封、新郑、陈州、商水、西华、项城、沈丘、许州、临颍、襄城、郾城、长葛、禹州、密县、郑州、荥阳、荥泽、河阴、汜水。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开封府被撤销,将清末的归陈许郑道改称豫东道,省府、道治皆驻开封。至此,历经千年岁月的开封府成为历史。

       宽严相济的北宋开封府

        北宋时期,京城开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研究北宋时期的开封府,对于了解中国的府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贾玉英在《略论北宋开封府》一文中介绍说,北宋开封府的组织结构,以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北宋前期,开封府设官主要有牧、尹、权知开封府、推官、判官、司录参军、六曹参军、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巡判官、勾当左右厢公事等。官衙主要有潜龙宫、厅事、左右厅、使院、司录司(也称府院)、六曹(即功、仓、户、兵、法、士)、左右军巡院、勾当左右厢公事所等。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根据蔡京的建议,将开封府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更改,“罢权知府,置牧一员、尹一员,专总府事;少尹二员,分左右,贰府之政事”;“以士、户、仪、兵、刑、工为六曹次序,司录二员,六曹各二员,参军事八员”。改制后,仅六曹以上就比过去增要官十一员。自此,北宋地方统治体制也变为“府分六曹,县分六案”。

        当时,开封府“典治京城”,政务“浩穰为天下之极”,担负着京城的治安管理、刑狱案件审理、救灾恤民、环境治理、平抑物价、发解本府举人、交通管理、所辖县赋税征收等众多职能。

        维护京城的社会治安,是宋代开封府的首要职能。京城人口众多、阶层复杂,开封府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任务艰巨。宋太祖、太宗两朝,开封府治安实行严打政策。宋真宗时期,开封府的治安职能增多,如京城捕贼等事务全由开封府掌领。北宋时期,京城开封的打架斗殴案件经常发生,每逢节假日更甚,使开封府官员假期也不能休息。在宋代开封府职能中,最令知府头疼的是繁多且复杂的刑狱案件,素有“京师狱市剧天下”之称。从开封府审理刑狱案件的类别上看,有一般的狱讼,也有大奸的诏狱,正如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六三《京尹》中所概括的:“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裁决,大事则禀奏。若呈旨已断者,刑部、御史台无辄纠察。”所谓的“呈旨已断者”,即诏狱。

        赈灾恤民是开封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每遇到灾荒,开封府都要奉朝廷之命赈灾恤民。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八月,京城开封遇到了暴风雨,宋仁宗诏令开封府,“民庐摧圮压死者,官为祭敛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京城开封大雨,冲毁民房,宋徽宗诏令开封府“振恤压溺者”。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六月,京城遇到了灾荒,宋徽宗诏令“开封府振济饥民”。

        此外,开封府的举子多,科举的政务相对比较繁重。开封府具有按察京畿宅税、地税及其所辖县两税,平抑物价的职能。北宋末年,京城“物价腾贵,至有十倍于前者”,笼饼每个涨至二十钱。开封府尹宗威愍从食品入手治理。他令人做笼饼,发现每个饼的成本只需要六钱。于是,他对卖笼饼的人说:“我所做的饼和你卖的饼重量一样,我已经用现在的价格计算了你做一个饼的成本,每个饼只需要六钱。你若卖八钱,就有两钱的利润了。以后每个饼只准你卖八钱,再敢哄抬物价就杀头。现在,我先借你的头来推行我的命令。”卖饼者被杀,其他人再也不敢哄抬物价,很快物价被平抑。

        宋代开封府除上述职能之外,还要负责京城环境治理、各种庆典的礼乐事务及参与京城的宗教管理等。

        果断而又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是宋代管理开封府重要的经验之一。范仲淹知开封府,宰相本想“挠以剧烦,而不暇他议,亦幸其有失即罢去”,范仲淹却“威断如神,吏缩手不敢舞其奸,京邑肃然称治”。在北宋历史上,出现了不少以威严治理京城的府尹。包拯知开封府时,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城为之语曰:“关节不倒,有阎罗包老。”北宋末年,金兵包围了京城,京城内社会秩序混乱,宗泽知开封府,以威严治京城,很快恢复了社会秩序。 强调诚信,也是开封府治理京城的重要方式之一。宋仁宗时期的陈尧佐认为:“治烦之术,任威以击强,尽察以防奸,譬如激水而欲其澄也。”他知开封府时,“一以诚信,而京师治”。 
(作者:康冀楠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古老的襄城文庙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