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之战”与商汤建都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4/26 9:44:5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
商汤建都于先帝亳都和夏朝“神社”故地。
对于商汤建立商朝,大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商亳、景亳和西亳上。据战国孟轲的《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是居住河南宁陵北部的葛伯国国君。商汤自“南亳”迁徙“北亳”,均与葛伯国为邻,并在古狼汤渠(浚水)、伊水流域。据战国史书《世本·本纪》记载,商“契是帝喾子,知先王是契父帝喾。帝喾本居亳,今汤往从之,喾实帝也”。说明商汤建商后,仍然回归契父帝喾的亳都居住,而不是在南亳、北亳,或他地另建商都。对于最早居住亳都的“先王”为帝喾,而非商契。汉代孔安国、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作了准确和精辟阐述,商汤“先王,天子也。自契以下,皆是诸侯,且父称其汤,今云从先王居者,必从契之先世天子所居也”。可见,契的“先世天子所居”,非帝喾古莘国亳都莫属。
中国最早史书《尚书·汤誓》记载:“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大意是商汤灭夏后,想换掉鸣条一带的夏人王都社神,可夏人祭祀的是远古共公氏之子句龙,没人比上他的功德,于是写下《夏社》,说明夏社不可换的道理。商汤在鸣条一带的夏社王都旧地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对此,战国魏国大梁编撰《竹书纪年》也记载,商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说明商汤称王的商都亳,仍在夏杼王都老丘和夏桀鸣条的“夏社”之“屋”,最终不曾变迁。后来,商人迁徙异地建邑,多以“商”、“亳”称呼。因此,开封古陈留周边以“商”、“亳”为名者较多,甚至后来也开始向四方更远的地方传承。
四
商汤亳都有开封星野、桐陵、伊水印证。
“商亳”、“商丘”、“商山”之“商”,与四象二十八宿中的“商星”、“心宿”相对应,也称“大辰”、“大火”。据春秋史书《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阏伯”,即“契”,因迁徙帝喾“亳”都之地的“商丘(山)”,后人以“商”为氏,称为“商契”、“商族”或“商人”,也与舜帝之子叔均封地“商”和葬地“鸣条苍梧山”同地。故《山海经》记载:“赤(浚、丹)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叔均,因封“商”也称“商均”。开封有兰考白云、大梁苍梧等地名存在,唐初书法家欧阳询《艺文类聚》认为:伏羲“太昊之盛,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开封)”;“商星”对应的地支为四象东方“心宿”,对应开封古陈留“角、亢”星野之位。
商汤去世后,伊尹将其葬于桐陵,也称桐宫、桐丘。桐陵之“桐”,本为盛产于开封、兰考一带的泡桐。南朝历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记载:“陈留志曰:有桐陵亭,古桐丘。”文中的“桐陵亭”、“古桐丘”,大致在杞县泥沟乡焦喇村一带,西北距古莘国亳都直线约17公里。这对于印证古莘国、空桑、伊水、“鸣条之战”、夏都神社、商汤王都等华夏文化重地,具有重要的参照依据。
五
亳都在天子冀州和夏商中国之地。
对于亳都的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多被视作上古时期的“天下之中”或“中国”之地。据西晋著名政治家杜预《左传注》记载:“亳是小国,(伊)阙,不知所在。盖与燕相近,亦是中国也。”这说明,古人虽然不知小国亳在何地,但却知与燕临近,本是上古小“中国”核心地区,故也称作“燕亳”。燕国之燕亳,本与古陈留亳同地。而陈留之亳,正是帝喾曾祖、中央黄帝出生、建都的昆仑山“地之中”、“中央邦国”,即“中国”。所以,清代道教天师张继宗在《崆峒问答》中指出:“北邙治河南开封之北,当天下之中,受天下之正炁。”“天下之中”,与小国“亳”、小“中国”同地。
关于燕亳之燕国,本在河南延津南燕国,而不是春秋时期河北蓟县无终子国。亳国本在河南延津东南部的开封古高阳、仪邑之地。据明代《仪封县志》记载:“唐虞仪邑(开封),为冀州也,夏商因之。周属卫国,为翟人所灭。”这证明夏商时期的开封古仪邑,本为陶唐氏尧帝、有虞氏舜帝的冀州,也就是中州、中国之地,绝非在西周之后陕西、山西冀州之地。
对于这一观点,不少史典有明确记载。如明末著名地理学家顾炎武注《正义》记载:“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郑(国)近王畿,故举冀州以为说。”《日知录·集释卷二》中记载:“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关于文中郑地中国,西汉经学家刘向《战国策·秦策三》也记载:“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说明韩国与魏国之地,就是郑国与卫国之地,是天下中国所在。
开封古仪邑、陈留一带的冀州、中国,本与商汤鸣条、亳都同地。所以,汉代孔安国、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记载,“《伊训》曰: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汤诰》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这表明商汤通过“鸣条之战”打败夏桀后,建都于帝喾古莘国亳都的历史具有真实性。古莘国亳都,正是商汤“克夏”重新回归的夏社王都之地。
可见,夏朝的核心之地在开封古陈留夏杼王都老丘之地。不仅如此,战国史书《世本》、西晋《帝王世纪》、北宋《太平御览》、南宋《通鉴地理通释》均记载:“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也。”
帝喾古莘国亳都东部约9公里处,为祥符区罗王乡虎丘寺。从虎丘寺试掘出土的文物年代判断,这里有距今6500年至3500年的大汶口、龙山、二里头、早商、晚商、西周、东周等文化遗迹和遗物,几乎包含了中原华夏文明发源和传承的全部历史,且面积范围较大。由于开封古陈留历史上频遭水患,帝王都被迫作小范围迁徙的可能性尚存。
祥符区罗王虎丘寺包含华夏文明全部历史阶段的试掘成果,用事实支撑了我们关于“开封为三皇五帝及夏、商前中期诸王居住和建都地”的观点,也对帝喾、商汤建都开封东部一带提供了强力的历史文化和地理方位支撑。正是在这一论证的支撑下,使我们不得不对郑州、洛阳甚至陕西、山西等帝喾、商汤亳都以及鸣条之地提出质疑。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那么帝喾、商汤最初居住、建都的亳都,或称商亳、景亳、西亳之地,均应在开封古陈留东部一带。开封也理应是帝喾的亳都、商汤王都西亳之地。
[1][2]
(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