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鸣条之战”与商汤建都
“鸣条之战”与商汤建都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4/26 9:44:5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夏朝末期,桀王王都已从河南汤阴西河迁回开封古陈留浚水之滨、夏杼王都老丘北部的鸣条(今封丘黄陵岗平街)一带。此时,夏桀德政衰败、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暴虐无道。据史典《尚书·汤誓》记载,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此时,四方诸侯也开始背叛,夏王朝面临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局面。

        一

        商汤在开封东北发起“鸣条之战”。

        居住商丘谷熟南亳的商汤,在开封古莘国(今祥符区杜良乡东辛庄)吉妃氏族和伊尹等大臣辅佐下,开始迁到山东曹县北亳。他首先击败了开封陈留东南的葛伯国(今河南省宁陵县北),随后攻灭了开封北部夏桀党羽韦国(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东北部顾国(今河南省范县东南),进而又击败了西南部昆吾国(今河南省许昌县东)等夏朝属国,使夏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接着,自开封昆吾国对东北方位的古陈留实行大包抄,直逼夏桀军事重镇鸣条。据明代《长垣县志》记载:“鸣条亭,舜崩处,陈留郡平邱县有鸣条亭。”鸣条亭,即鸣条旧址,曾归属古陈留,后属平邱县、长垣县,今属封丘县。

        开封东北方的鸣条,在太极八卦东北方位,本是太平盛世“木德”天子居住的“风不鸣条”之地。可夏王桀的残酷统治,却使百姓凄厉呼号,一场决定夏商命运的“鸣条之战”在所难免。为此,汉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在开封古莘国等诸侯支持下,商汤讨伐夏桀的“鸣条之战”终于在今祥符区招讨营一带爆发。据中国最早史典《尚书·商书汤誓》记载:“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鸣条之野”是“鸣条之战”首先爆发的有莘氏帝喾的古莘国之地。据北宋史乐《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陈留县“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也,《国语》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说明在“鸣条之战”决战前,商汤曾在古莘国旧址“莘之墟”与夏军发生交战,迫使夏军北撤鸣条。由于商汤在“莘之墟”首开讨伐之战,至今在祥符区杜良乡东辛庄北部留下了招讨营地名。

        次日,商汤乘胜发起“鸣条之战”。取胜后,继续向东部三朡国(今山东定陶)、成国(今河南范县境)方向追击夏军残部,一举将夏桀俘获,放逐于河南睢县南巢之地。据史典《尚书·仲虺之诰》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最终,夏桀死于南巢。

        关于“南巢”,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开封府二》这样记载:“巢城,在(襄邑)县南二十里。”清代著名经学家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三》也记载:“巢亭,在襄邑县南二十里,今归德府睢州巢亭是也。”秦代“睢州巢亭”归属“襄邑县”,治所在今河南睢县,曾属陈留郡,本与夏代古莘国、杞国,即陈留东南相邻。

        古人认为,春秋时期有巢国为卫国襄邑之地,后为宋国所有。西晋著名政治家杜预注释:“巢、郧、少禘,皆卫地也。”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认为:“旧说谓巢在今河南睢县,则当为宋邑,不得为卫邑。”其实,睢县巢地,曾为商、周时期杞国之地。春秋初期的公元前740年,杞国被迫东迁齐鲁之后,这里成为宋国、卫国、郑国、陈国争夺之地,都曾一度居有。

        睢县巢地在古陈留“鸣条苍梧山”东南,商汤、周武王均封夏王姒禹后裔东楼公于古陈留杞国之地。杞国古有石楼山,故杞国国君以地名为氏称“东楼公”或“楼氏”、“娄氏”。据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盛德之祀,必及百世。舜、禹馀烈,陈、杞是继。妫满受封,东楼纂系。”“东楼”,即杞国国君“东楼公”。所以,《睢州志》也记载:“在城南二十里有巢亭。”商汤、周武王均封夏王姒禹后裔东楼公于古陈留杞国之地,是对夏禹后裔世居开封古陈留地理、文化的印证和传承。这说明夏桀灭国后的流放之地南巢,与夏裔东楼公杞国同地。这里正是狼汤渠分支的流经之地,古称睢水、浍水、濊水、涣水、涡水等。

        居住古陈留“濊水”之滨的“东娄氏”杞国,北迁齐鲁之地重建杞国后,于公元前445年再次被楚国所灭。杞人四处迁徙,称“濊貊人”、“豆末娄”、“达末娄”、“夫余人”等。在汉字上古音中,“夫余”之“夫”,读音如“蒲”、“薄”,与“泼”、“貊”、“亳”等字读音可通;“夫余”之“余”,读音通“娄”、“闾”等,实则源于古陈留帝喾亳都和杞国娄地。濊貊人曾在朝鲜半岛北部建国东濊,公元400年左右为高句丽好太王吞并,成为高句丽的居民来源之一。

        鸣条本与东夷地区相邻,也是东夷人舜帝的下葬地。故战国思想家孟轲《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鸣条与商汤讨伐、流放夏桀的春秋卫国巢同地,也是东夷之地。从商汤发起“鸣条之战”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南亳、北亳、韦国、顾国、葛伯国、昆吾国、三朡国、成国、南巢均在开封帝喾古莘国亳都及北部鸣条周边一带。

        因此,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况《荀子·议兵篇》记载:“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它故焉。”这里的“薄”与帝喾旧都亳同义同地,商汤在这里推翻夏桀取得了天下。故记载:“契父帝喾居亳。至商汤时,仍以亳为都城”。商汤“以亳为都”,仅为方圆“百里之地”。古代计量单位的“里”要比现在的小。无论距离商丘南亳、曹县北亳,或是距离开封帝喾亳都、商汤王都,都难以到达郑州、洛阳偃师的距离,何况那里也没有鸣条、南巢地名作参考依据,何来商汤王都之说?

        二

        帝喾古莘国亳都才是商汤王都之地。

        商汤在开封古陈留北部发动“鸣条之战”,是夏灭商兴的重要标志,为商汤建立商朝王都奠定了基础。尽管中国史学家对于商汤建都早有定论,但当我们根据中国古典记载和开封人文、地理实际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这些定论存在着许多无法弥补的缺憾。

        一是帝喾古莘国亳都与鸣条相邻。开封东部地理环境测量表明:古陈留鸣条南部直线约15公里处,为夏杼六世王都老丘(今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一带);鸣条南部直线约17公里处,为商汤发起招讨夏桀“鸣条之战”前,在吉妃、伊尹古莘国的驻军地招讨营(今祥符区杜良乡招讨营一带);鸣条南部直线约19公里处,为帝喾古莘国亳都(今祥符区杜良乡东辛庄一带);鸣条本身就地处济水(黑水、玄水)、浚水(丹水、获水)、伊水(圈章河)流经之地。

        出生在开封浚水之滨的帝喾俊(浚),所建有莘国也称古莘(辛)国或古侁国,三者在古陈留本是一地多名。据战国卫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伊尹)于空桑之中。”东汉训诂大家高诱注:“侁读曰莘。”可见“莘”、“侁”是通用的。有侁国的有侁氏,就是有莘国的有莘氏。开封古莘国、有莘氏、浚仪、浚水,与帝喾、商汤亳都、景亳、西亳等,具有传承华夏历史、文化和地理的连续性特征。

        帝喾浚的古莘国亳都,与炎帝建都、伊尹出生的古陈留“空桑”同为一地。商汤在这里发起“鸣条之战”,既是为了获取夏朝王杼六世王都老丘,夺得居住鸣条的夏桀中央政权,也是为了回归商汤先祖帝喾世代居住的古莘国亳都故土,实现商人取代夏桀,回归先祖故都的梦想。

        所以,春秋史学家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商汤有景亳之命。”“景亳之命”,本指商汤通过开封古莘国“鸣条之战”,继承古陈留帝喾景亳之象的天子之命。

        二是夏末历史事件多与古陈留亳都、鸣条同地。开封古陈留之地,是夏桀妃子、大臣的居住地。

        夏桀的宠妃为有施氏妺喜。据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夏桀“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妺喜于膝上。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裂缯,以顺适其意”。而有施氏妺喜的祖地,就在古韦国(城),今为开封北部的河南滑县东南妺村。

        夏桀奢侈无度,筑琼宫、修瑶台、累肉山、造脯林、为酒池,是导致天下百姓怨恨和反叛的重要原因。“脯林”、“酒池”合称“酺池”。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酺池,在(浚仪)县西北六里,古大梁城内。”“酺池”,本指上古时期帝王有“吉庆”之事,特赐臣民聚会、吃肉、饮酒的地方。

        夏臣关龙逢见夏桀淫奢放荡、毫无节制、荒于政事,极力抗辩劝阻,却惨遭残忍杀害。族人把他下葬在长垣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龙相村。

        传帝位于帝喾的高阳氏颛顼帝,建都在古陈留高阳,所以古开封也被后人称作“高阳”。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记载:狼汤渠(浚水)“又东径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出自开封的颛顼帝后裔、高阳氏终古,是夏桀的太史令。他因劝谏夏桀不成,也像伊尹一样,投奔在曹县北亳的商汤。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是指约束天子的图书法典。

        这些事实,在史典记载、家谱传承、地理方位、民间文化中均有印证,是商汤景亳在开封的重要支撑。 
(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汴京咏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