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五
图六
《清明上河图》中有没有西瓜曾经是该画卷研究领域内一直争论的一个话题,开封市已故宋史学家孔宪易先生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中曾指出该图中画有西瓜,具体说就是“在虹桥的南岸、北岸、桥上有好几处摊子上放着切好的瓜块”。孔宪易先生据此认为图中有西瓜的存在,是表明该画卷所绘是秋景的有力证据。这一观点曾引起许多学者争论。一些学者虽然认为图中所画不是西瓜,却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有的学者似乎养成了先入为主的习惯,不去分析画中到底是不是西瓜,就急忙去翻历史考证北宋到底有无西瓜。其实,画中根本就没有西瓜。笔者最近经过仔细研究,找到了比较确切的证据,可以否定图中所画并非西瓜。原来画卷中几处所谓西瓜的图形只是看似西瓜,从图形上进行细化鉴别后就可以确定它们并不是西瓜,先以城楼外不远处的大伞下颇似切成半个的西瓜(图①)来分析,就有多处可疑点。
其一,桌上摆放的圆形片状物上边布满黑点看似西瓜籽,其实不然。西瓜籽的分布有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即所有西瓜中心约有1/3以上部分是不长籽的空白区。而图中黑点满布于圆片内,中心部分并无空白。再者,《清明上河图》画卷设色,在城门楼和酒店彩欢门等多处都涂有红色,此处圆片若是所谓的西瓜切面就应当涂上红色,但圆片上并无红色而是白色,因此从切面上来看并不是西瓜。
其二,图中的圆片看似半个西瓜,但从构图上看,要表示半个西瓜不能只画一个圆切面,在圆切面后边还应有圆弧线表示瓜的后半身(俗称瓜屁股)。而图中所画只是单一圆形片状物,或者说是扁状圆片。这些圆形片状物有的贴在一起,有的靠在用布蒙着的架子上。若是半个西瓜放在一起,由于瓜屁股要占很大位置,它们绝不会贴得如此近,因此可以断定这些圆片不是切开的半个西瓜。
其三,将疑似西瓜的圆片放大后,笔者有一个重大发现:在这些带黑点的圆片中竟然有两个无黑点的白色圆片,其中小贩左手边有一个白色圆片被插在铁钎上,桌边上相互贴在一起的也有一个白色圆片。这两个白色圆片为否定西瓜提供了新的铁证。一则它不可能是无籽西瓜的瓜片,因为古时还没有无籽西瓜,无籽西瓜是近代才培育出的新品种。二则即便是瓜片也不可能插在铁钎上卖。如果将这些圆片看做麻饼一类的食物,倒是很好的解释。因为麻饼可以插在铁钎上卖,或当样品招揽生意。作者就曾在开封的农村集贸市场上见到过把麻饼插在铁钎上卖的现象。麻饼的形状就是圆形片状,而且麻饼的表面撒满的芝麻和画卷上的圆片内满布的黑点也对上号。开封现在卖的烧饼一面有芝麻、一面没有,传统说法叫“单麻烧饼”。若将画中有黑点的圆片理解为麻饼的正面,那么被插在铁钎上的白色圆片就是麻饼的背面,正是这个被插在铁钎上的麻饼,为否定西瓜提供了有力证据。
再来分析桥上(图②)及桥下(图③)两处近似瓜块的图形,其实它们也不是西瓜。其一,西瓜切成块一般有两种形状,一种是三角形,一种是月牙形。在画图中按透视关系表示瓜块需要由直线和弧线组成。以此为准对比桥下的所谓瓜块则是上圆下方的馒头状的东西,王开儒先生说它是祭祀用的泥人“黄胖”。无论是馒头也好或是“黄胖”也好,总之与西瓜块并不相像。而桥上一个圆形箩筐内摆的所谓瓜块则是一些简单的圆形条状物,没有棱角,其高度没有超出箩筐的筐沿儿。按照比例推算,筐沿儿高约10厘米,所以这些条状物的高度只相当于正常瓜块高的一半左右,与瓜块图形不符。也许有人会说,偌大一幅巨画,画家不可能都画得那么真切,所画瓜块只是示意而已,所以不是那么“有角有楞”。其实不然,在城内孙家正店下的桌上就摆着“有角有楞”的三角形的块状东西(图④),王开儒先生已证明此物是食品“枣糊”。这种东西不管是不是枣糊,但它肯定不是西瓜块,因为西瓜块不会切成这种形状。
其二,将桥上圆形箩筐内摆放的条状物放大后可以看到靠近小贩腹部的条状物是摞在一起的,而瓜块是不能摞起来的。更重要的是,笔者发现小贩左手拿的是一把类似于现在烤白薯用的长柄夹钳(开封俗称火剪),而不是西瓜刀,这足以证明箩筐内并非西瓜块。
以上几点经过对图形的细化分析,充分证明了《清明上河图》中画的并不是西瓜,孔宪易先生所说的画卷中的几处切好的瓜块其实是读图中的一种误解、误判。
孔宪易先生在其文章中还指出,《清明上河图》卷首一家放着石磙的农场边的草房前和汴河北岸一家的短篱内有“果实累累,像茄子一类的作物”(图⑤),提示这是秋天的景象。作者将其所指的农场边草房前的作物“果实”放大后很清楚地看到它们是矮灌木的树叶(图⑥),而不是茄子一类的果实,茄子之说也属于读图之误。如果非要把这些树叶说成果实,它们也不会是茄子。因为这些所谓的“果实”是在灌木丛的表面,而茄子是长在叶子下边、靠近主干。再者,茄子棵形高低都差不多,而图中作物高矮相差很大,显然是野生灌木而不是茄子。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