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关百益:考古大家 后世敬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4/5 16:06:3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关百益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考古学先驱、河南博物馆奠基人之一。他学识渊博,著作很多,在河南期间从事文物收集和整理工作。他对于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等皆有深邃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对河南博物馆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百益,名葆谦,字百益,满族人,1882年出生于开封。关百益先祖于清康熙时期随八旗军入关,初居北京,后被派往开封。关百益的先辈是享受特殊待遇的满族旗人,随着清王朝灭亡而过上平民生活。1907年,关百益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曾任北京第三中学堂校长、北京第一中学堂校长,兼任八旗高等学堂校长。1913年,他任北京内务部古物陈列所参事,1917年回到河南开封后,受聘于河南省教育厅,历任河南省教育厅公署科员、河南省立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河南省省长秘书、河南博物馆馆长和河南省通志馆编纂等职。
1929年,关百益受聘为河南博物馆编辑。1930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河南博物馆馆长。当时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与民族博物馆并入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创建于1927年7月,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馆址初设在今开封三圣庙街。关百益到任后,采取一系列建馆措施,协助教育厅制定出《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此为河南博物馆建馆后的第一个条例,也是中国博物馆系统较早的法规之一,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
关百益十分重视专业人员培养,当时馆中有古物研究员、植物搜集研究员、动物搜集研究员、植物和动物练习生及技术员。关百益重视文物征集和收藏工作,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当时,河南博物馆馆藏文物有青铜器、甲骨、金石、陶、瓷、玉、牙角等。1931年至1935年,各方赠送博物馆的物品还有动物、植物、矿物标本等。其馆藏文物琳琅满目,成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观,有“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自价值论,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的赞誉。
关百益任期5年间,收集的历史文物有数千件。特别是1935年至1936年,馆藏的新郑古铜器中,有8件展品送英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出3个月,这是河南博物馆馆藏第一次出国展览,也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接待中国文物展览,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批文物曾在上海展览6个星期,自英国伦敦返回后又在南京展出4个星期,深受国内外观众的赞赏。
1930年9月,关百益编著出版《南阳汉画像集》。鲁迅在致台静农信中曾说:“南阳石刻,关百益有选印(中华书局出版)……”关百益对河南省的重要石刻及博物馆收藏石刻进行了系统考证。1922年3月,在调查开封繁塔宋石刻后,关百益编著了《繁塔石墨撷英》一书。其序云:“繁塔虽残废,尚有宋刻多种,散置于洞壁盘登间,然墨本流传甚少,艺林引为憾事。壬戌三月,余同祖徕宗怀璞,髯灯甸旬而进。上下内外凡是足迹能到之处,无不备至。共寻得一百六十品,略加考证编成《繁塔石刻志》二卷,置诸书笥,因人事纷繁未及付梓。”
1932年,关百益从张钫处得汉残石百余块,经筛选,择其精华,选一字至九字者60余块,以行字寡多为次序,编成《汉熹平石经残字谱》一书。这些石经残片,可补七经之阙,备史家之考,为研究汉熹平石经提供了实物。
当时,关百益成立了文化传薪社,有两台石印机和铅印机,并有摄影图片制版室,传播新文化,大量印制了不少开封地方文化小册子,如《繁塔》《龙亭》等。关百益还对魏三体石经进行研究,著有《魏正始石经残石影本附跋》《魏石经考》《魏三体石经残石释证》《魏正始石经春秋尚书残石跋》等,对后世研究经学史、版本学、汉魏书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23年8月,在新郑县城关镇李家楼一座古墓中,出土各种古器物700余件,其中完整的青铜器亦有百余件。据鉴定,古物皆为郑国宗庙祭祀遗物。这一重要发现,震动世界,为中外学者所关注。为此,还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文物保存、管理机构——河南古物保存所和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有力推动了河南乃至全国金石学和考古学研究。当时,靳云鹗等人曾用4个月草著《新郑出土古器图志》公布于世。因书系速成,器物定名不准,且原器物未及修整,残破不堪,图版极欠清晰。关百益认真审视这批古物,反复进行研究,又补充一些续收器物,编著成《郑家古器图考》和《新郑古器图录》两部书。《郑家古器图考》是1925年编著的,书中以三礼名物制度与新郑出土古器物对比,对新郑出土的60件古铜器的尺度、造型、纹饰及用途进行了详细考证。此书还把王国维、马吉樟持不同观点的文章收入书中,以供读者博览是正,为研究新郑古器物和春秋郑国历史提供了方便。1929年,关百益编著的《新郑古器图录》共收录完整器物93器,分摄成57图编辑而成。该书内容选材准确,考证精密,所选器物均由名技师修理,图版特请北京摄影师拍照,并得康有为、马叔平、罗振玉、王国维等著名考古学家鉴定,为研究周代郑国史提供了清晰、准确的文物资料,比《新郑出土古器图志》更加完美。关百益的这两部书出版发行后,在学术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郭沫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云:“新郑器物余均未见,近有关百益氏编著《新郑古器图录》一书,采收其青铜器93器,并别录考释诸事为一卷以附之,始得识其大略。”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安阳殷墟曾被进行15次考古发掘。1929年,在进行第三次发掘的时候,河南当局亦派何日章等人前往发掘。翌年春,又做第二次发掘。两次共得甲骨3656片,其中带字甲骨983片。此后,关百益从中精选800片,编辑为《殷墟文宇存真》(1~8集)。此书拓印精细、图版清晰,是研究甲骨文字的宝贵资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将这批甲骨片运往重庆。1949年,这批国宝被劫往台湾。祖国大陆要研究这批甲骨文,关百益的《殷墟文字存真》就成为唯一的资料依据。他还将殷墟两次发掘所得的古器物金、石、玉、陶、甲、骨、牙、角、贝壳等进行了整理、研究,编成《殷墟器物存真》(1~3集),此书前有关百益序,中间为图版,后有各种器物之文字考释。
关百益曾师从著名学者罗振玉,与当时众多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等都有深交,如王国维、董作宾、于右任、康有为、郭沫若等,上世纪40年代被作为中国文化名人列入《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关百益对龙门石窟的考察研究也较为全面,1935年出版的《伊阙石刻图表》是研究伊阙原貌较早的图书。1936年,他到龙门考察月余,发现一批佛像、唐碑,拍摄照片300余幅,编成《伊阙古迹图》。他还著有《伊阙魏刻百品释证》《石华》《老君洞石墨撷英》《老君洞知名造像图谱》《初拓伊阙像文字百品》《龙门二十品释证》等。他多次参加《河南通志》的编纂工作,主编有40卷《河南金石志》。
1936年,关百益曾应晨光读书社邀请,主讲《考古学大意》,对考古学的定义、范围、方法等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他把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分为汉代、宋代及现代三期。他将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实践相结合,写出《考古学大意》,发表在《河南博物馆馆刊》1936年第一、二、三期上,考古学历史分期,丰富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理论。
关百益的书法多摹魏碑,擅长行书、楷书、隶书,风格雄厚质朴、净洁雅正,是民国间河南的大家。关百益一生收集、整理数千件金石、文稿、书籍、拓印,编著百余部著作。他的绘画颇有宋元之风,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湛,画风清新劲健、超尘拔俗,代表作品有《樊楼灯火图》《渑池石窟之图》等,影响极大。1935年,《樊楼灯火图》获河南书画大展最高奖,曾刊载于影印的《河南书画展览会书画谱》。
1945年日军投降前,关百益执教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主讲考古学、先秦文学、民俗学等课程。1950年前后患病瘫痪,1956年1月逝世于西北大学。
(作者:安娟娟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