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的“蝶”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15 11:33: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我国古代,花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的《旧唐书·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的文字记载。
“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三月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
古代花朝节有不少俗事活动,主要有踏春赏花、女子剪彩花插头、花间扑蝶、宫府出郊劝农、皇帝赐诗等。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在花朝节诸多的风俗之中,数“扑蝶会”最为盛行。尤其是在宋朝,更一度把花朝节改为“扑蝶节”。这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所谓扑蝶,就是抓蝴蝶的文学用语。有人甚至认为,扑蝶会是在花朝形成节日以前就存在的一种春季游戏。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说:“长安二月间,士女相聚,扑蝶为戏,名曰‘扑蝶会’。”在家憋了一个冬天的闺中女孩,会趁这一天踏青扑蝶,开展游戏活动,放松身心,场面就像开大会一样热闹,因此叫“扑蝶会”。这里虽然只说在农历二月,未提及花朝,但时间基本上吻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则明确指出:“东京(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杭州的一些地方志也说,“北宋时有扑蝶之戏”。从自然物候来看,春暖花开时节,是莺歌燕舞之时,更是蝶舞蜂飞之时。蝴蝶不仅与花相恋,十分美丽,性情也很温婉宜人,所以,人们就必然要作扑蝶之戏了。而参加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扑蝶之会。试想一下,二八少女身着罗裙,手执纨扇,皓腕凝雪,娇态可掬,这扑蝶动作该是怎样的旖旎动人?
在猜想当年“扑蝶会”的场景时,我在想,千百年来,“扑蝶会”的名字来源是不是因为梁祝的故事呢?在民间风俗中,历来喜欢以鸳鸯、鸿雁、蝴蝶等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和象征永不分离的情侣,这也可能是后来戏曲出现梁祝化蝶情节的原因,宋人薛季宜《游祝陵善权洞诗》就有“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句,人们认为这彩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精魂所幻化的。各地流传的梁祝故事,无意间将蝴蝶变成传统的节日习俗,并成为某个特定地区的庆祝活动,为蝴蝶增添不少趣味性。江苏宜兴附近的善卷洞碧藓庵,据传是祝英台和梁山伯读书的地方,每年三月桃花、李花盛开季节,到处可见成双成对的蝴蝶翩翩起舞,当地的民众就认为这些彩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并把传说中的英台生日——农历三月初一定为“双蝶节”。浙江宁波一带盛行游山伯庙的传统活动,当地流传着“梁山伯庙一到,夫妻同到老”的谚语。每年新年的时候,祝英台庵的人们往往会煮一大锅菜汤,青年男女要抢着喝菜汤,据说喝后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心上人。
北宋时的北方,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中春节”,有一种完全异于平民百姓的活动,完全与南方地区为了玩乐的扑蝶不同。文人雅士,不管为官或在野,到了花朝节当天,常呼朋引伴,以饮酒赋诗、欣赏名花为由,举行所谓的“壶蝶会”(壶与蝴谐音)。以“壶”代“蝴”,因为有这样的规定:凡想参加的人,必须自携一壶美酒一碟好菜,且须有丽姝佳人同行。大家聚集在一起,举办自备酒菜宴会。文人雅士一边喝酒,一边吟诵诗词歌赋,同时还可以欣赏名花佳人。至于此“壶蝶会”或“蝴蝶会”,是仅取谐音还是赏花兼赏蝶,现在已不得而知。
有人做过统计,唐宋以蝴蝶为题的诗有40首之多,以蝶入诗句者有数百首。由此可以推知,古代文人除了饮酒作乐外,赏蝶应该也是一种活动。
(作者:任崇喜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