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妃墓前忆植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8 13:42: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金张潘,银张潘,
金山银山西桑园。
───〔建安〕许都民谣
民谣中“金”指桑椹,“银”指蚕丝,“张潘”是汉献帝张妃和潘妃的合称。此民谣传唱并歌颂了汉献帝的张、潘二妃在许都倡导人民种植桑树,养蚕织布,使百姓丰衣足食的事迹。
张、潘二妃不见于经史记载,但她们善良勤劳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许昌代代传颂。二人生前生活和劳动过的地方就在原汉代许都,今许昌县张潘镇。张潘镇的村名正由此而来。据说张、潘二妃都是洛阳人,公元196年,16岁的汉献帝千辛万苦从长安返回东都洛阳,当时洛阳遭董卓之乱,城市建筑多已摧毁,街巷荒芜,一片瓦砾。长乐宫断壁残垣,残破景象不忍观睹,百官朝贺也只能站在荆棘之中。粮食极其短缺,饿死于道路者多不胜数,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均四处采挖野菜野果充饥。汉献帝居住在已故大臣赵忠的家里,也常因缺食而饥肠辘辘。某日,汉献帝独自一人走出赵宅,在郊野见一株桑树上结满了紫红色的桑椹,很是诱人。他很想吃,却无力爬树攀摘,十分焦急地围着桑树转悠。恰在此时,来了两位挖野菜的十六七岁的姑娘,她们看到这位贵族子弟的窘相,二话没说就爬上树枝,摘下桑椹送给汉献帝吃。汉献帝万分感慨,黯然泪下,经询问才知两位姑娘一个姓张,一个姓潘。寻找天子的人马此时也到了,待汉献帝想答谢两位时,她们已经走远。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都后,许下屯田,粮食丰收,汉献帝便衣食无忧。每当他看到田野里丰收繁忙的景象时,便想起洛阳危困时相助他的两位好心的姑娘,思念及担心之情溢于言表。曹操心领神会,马上派人到洛阳寻得张、潘二位姑娘,迎到许都皇宫,成就了他们的婚事,汉献帝对此颇为感激。
在张、潘二妃的婚礼上,汉献帝对大臣们奇珍异宝的贺礼毫无兴趣,却对曹操夫妇送来的一株绿叶红桑树异常喜欢,连称曹操善解人意,并当即口喻其为“珍珠桑”,还让人将它种植于后花园。从此,桑树被人奉为贵重树种。在张、潘二人的倡导下,附近村子家家种植桑树,养蚕织丝盛极一时,许都近郊的经济也由此得到发展。屯田家家存余粮、养蚕人人有积绢。田野是庄稼,沟沿是桑林,年终有活钱。张潘村遂成为当时繁荣富裕的大镇。人们为感谢张、潘的恩情,所在乡村改名为张潘乡,距张潘镇四里的花沟村,也因桑树多而被誉为“桑村王国”,它附近的村庄也多以“桑”字为名,现在还有“桑家坡”、“桑家村”、“桑园”等地名。流传至今的建安民谣唱出了那时种桑养蚕的盛景:“金张潘,银张潘,金山银山西桑园。”采摘桑椹送战士到前方打仗也成为一种风尚,所以,民间还流传着《桑椹》的歌谣:“桑椹桑椹,紫色晶晶。乌鸦啄之,植者何痛。窈女采之,送于将士。将士杀敌,窈女有功。”
据说几年后,曹操官渡大战告捷回朝,汉献帝及满朝文武摆宴庆贺。在喜气洋洋的酒席上,汉献帝命人斟上花沟酒,文武百官品尝着这味美醇厚的甜酒,无不啧啧称奇。典农中郎将任峻道出此酒的由来:在张、潘二妃的倡导和精心培育下,张潘乡等地山沟的桑园桑椹累累,用桑椹酿酒,取名叫花沟酒。众人听后,赞叹不已,汉献帝尤对曹操面含谢意。面对如此热情洋溢的宴饮,曹操情不自禁把盏赋诗、击节吟唱《陌上桑》:“驾红霓,乘赤云,登彼九嶷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王母谒东君……”
不幸的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张、潘二妃象往常一样到西郊察看桑园,当走到张潘古镇老潩河时,突然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河里。二妃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合力抢救,小孩终于得救了,但二妃却被翻滚的河水夺去了生命。当时张妃22岁,潘妃21岁。
二妃死后被安葬在许都西原,即现许昌市东南16公里的张潘镇西门外的那片高地上。汉献帝亲手在墓地种下一片桑树,以示纪念。据《许昌志》载,张、潘二妃冢“在张潘镇西门外,张潘镇之得名以此。”又记:“西为张后冢,东为潘后冢。”据说,早年墓周围有玉砌雕栏,墓前列石羊石俑。每到盛夏,冢旁的桑树枝繁叶茂,紫色桑椹如珍珠玛瑙,十里飘香。而附近的群众是从不摘食墓前桑椹的,他们说那甜蜜的桑椹是孝敬给二位善良姑娘的供果。如今墓前早无此景了,但张潘二妃的感人故事一直在许昌流传着。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