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包子甲天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7 9:04: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小时候,我对包子的印象就是母亲包的“角子”,就是到镇上市场上买的也多是“角子”,像个楦头一样,里面有素馅儿或者肉馅儿,我最喜欢吃母亲做的南瓜馅儿“角子”。长大后,到开封读书,发现这个城市多是卖包子的幌子,生熟皆有。午朝门广场还没扩建的时候,每天早晨我们学校在湖东岸跑操,我经常见到一面杏黄旗,上书“开封灌汤包子”,开始我很纳闷儿,怎么是“灌肠”?吃过包子就洗礼了吗?我念出声后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原来是“灌汤”,就这样我深深地记住了开封的包子。
“角子”吃的是乡愁,包子吃的是文化。开封包子就是这座古城的另一种象征,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包容,一张面皮儿,可以包下几千年的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一座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包子,不但有夏朝味儿、北宋味儿这样的古都包子,还有明清、民国的河南味儿,常言道“根在中原,家在河南”,离开开封谈河南与离开包子谈开封一样是不完整的。
在宋朝,馒头不是馒头,包子不是包子
在宋朝,馒头不是馒头,包子不是包子。为什么这样说,这主要是区别现在的馒头和包子。馒头起源于三国时期。最早的馒头是在内部包制羊肉、猪肉馅儿料,做成人头形状,以此代替人来祭拜河神。这是宋代《事物纪原》书中的记载。宋代的馒头为一种有馅儿的发酵面团蒸食,形如人头,故名。其品种甚多,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四色馒头、生馅儿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蟹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等几十种。蕈馒头,即以香菇作馅儿的馒头。
包子之名最早出现在《清异录》中,据记载,五代后周京城汴州城闾阖门外的张手美,随四时制售节日食品,他在伏日制售的有一种叫“绿荷包子”。这是开封包子最早的记载。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的小吃店就有瓠羹店、油饼 店、胡饼店、包子铺等。
由于发酵技术的革命,馒头、包子发展到北宋,成为都城开封的全民食品,包子铺和酒肆、茶坊一样,在开封人的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有史可考的就有“灌浆馒头”“羊肉馒头”“梅花包子”“太学馒头”“汤包”“素包”“豆包”等,这种饮食风尚后来影响了整个大宋乃至今天河南人的饮食,甚至大江南北的饮食,南方的生煎包子似乎与此关联。至今,豫东农村包的三角形包子,里面放糖还叫糖包。
不过,那时候的包子以冷水面制皮,多为素馅儿。而馒头以发酵面制皮,馅儿心为肉类,也就是今天的肉包子。北宋以后,馒头在中原地区渐成为无馅儿之发酵面制品,包子则成为以多种面团制皮、包有荤素各类馅儿心的面食统称。
在宋代还有一种食品,它是一种与馒头形状极其相似的面食,有学者认为,它即“今日的素馅儿包子”。
宋朝皇帝爱吃包子
宋神宗也特别喜爱吃包子,因此当时开封的包子是最有名的。太学馒头源于北宋太学。据传,元丰初年的一天,宋神宗去视察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正好学生们吃饭,于是令人取太学生们所食的饮馔看看。不久饮馔呈至,他品尝了其中的馒头,食后颇为满意,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从此,太学生们纷纷将这种馒头带回去馈送亲朋好友,以浴皇恩。“太学馒头”的名称由此名扬天下,成了京师内外人人皆知的名吃。北宋南迁之后,太学馒头的制法又传到了杭州,成为那里著名的市食之一。据孙世增先生研究,太学馒头的制法颇为简便,它是将切好的肉丝拌入花椒面、盐等来做馅儿,再用发面做皮,制成今日的馒头状即可。其形似葫芦,表面白亮光滑,具有软嫩鲜香的
风味特色,即便是没有牙齿的老人也乐于食用。 据《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大中祥符八年二月丁酉,值仁宗皇帝诞生之日,真宗皇帝喜甚,宰臣以下称贺,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鹤林玉露》记载,北宋蔡京的太师府内,有专做包子的女厨。这些女厨分工精细,有切葱丝的、有拌馅儿的、有和面的、有包包子的等。京城有一个读书人娶了一个小老婆,她说自己曾在当时太师蔡京的家里做过厨娘,专门负责蒸包子。读书人就让她做包子,她又说不会做。读书人就问她:“你既然在蔡京的家里专门蒸过包子,怎么不会做包子?”她回答说:“我在那里只是专门负责给包子馅儿切葱丝的。”流水线的包子制作,反映了宋代包子制作技术的精湛。
《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城内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为“在京第一”,另外,鹿家包子也很著名。《东京梦华录》中有“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的记载,虽未点出包子的具体名目,但从 “诸色”一词中可见宋朝时开封包子品种之多。南宋时,包子已成为一种大众食品。品种已经比较繁多,人们以甜、咸、荤、素、香、辣诸种辅料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馅儿心包子,其中仅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中就载有大包子、鹅鸭包子、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细馅儿大包子、水晶包儿、笋肉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野味包子等十余种。
开封包子“天下一绝”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专门拍摄了开封的包子,说杭州的小笼包拷贝的是古代开封的工艺,原本就是大宋南迁带去的工艺。开封灌汤包,经过多次的演变,确立了现在的形态。“包子皮用死面制作,需要经过三次贴水、三次贴面,使面皮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以水和馅儿,使包子内部充满汤汁,同时保证口感清爽。包制时,手指飞快旋转,在几秒钟内能包18个褶。”开封小笼包子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采用猪后腿的精瘦肉为馅儿,精粉为皮,急火蒸制而成。其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儿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小笼包子随吃随蒸,就笼上桌;其形“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蒲团,皮像菊花心,馅儿似玫瑰瓣”。
创建于1922年的“第一点心馆”的包子更是名闻天下,在这里蒸制包子由大笼改良为小笼。由于该店经营有方,善于运筹,吸收诸家之长,独创出自己的风味特点,并以价格便宜、雅俗共赏的优势,很快在开封占据市场,赢得了顾客的好评。除经营小笼包子外,还经营吊卤细面、缸炉烧饼、挂粉汤团等。尤其是它所经营的小笼灌汤包子,以味美不腻、鲜香利口的独特风味名扬天下。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