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底蕴开封
底蕴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2 10:15: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撂石锁

        撂石锁是一种古老的武术项目,产生于唐宋时期。长期在开封回族群众中广为流传。清代及民国时期,开封曾涌现出周开元、沈少三等撂石锁高手。1953年,开封石锁名家沈少三还被请到中南海怀仁堂做石锁表演,赢得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首长的称赞。开封石锁,名目繁多,花样就有数十种。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按形态和肢体舒展程度可分为小花和大花。开封石锁的技法神奇绝妙、变化无穷、轻飘巧妙。动作舒缓得当、动静结合、套路流畅,是技艺和力量的完美结合,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麒麟舞

         “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是现今稀有的、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的、远古的汉民族图腾舞种,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他和龙舞一样,承载着汉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从古至今,麒麟舞一直是当地人的最爱,并保留着非常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地方文化特色非常鲜明。相关文献中记录了麒麟舞最早的传承人是冯玮(1623年—1711年),目前从冯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传了15代,传承脉络清晰,具有很好的社会基础,是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和瑰宝。现已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封盘鼓

        开封盘鼓又称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汉族鼓乐表演艺术。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论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现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源于开封,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供针灸教学用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制造,明清及现代均有制作,是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是汉族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针灸铜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版年画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早在北宋时,民间木版年画就已经兴盛、普及,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他以传统技法构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鲁迅先生曾给予很高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而且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现在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作为旅游纪念品馈赠亲朋好友。

        汴绣

        汴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当时大街小巷皆是锦秀之衣,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今年开封的汴绣独树一帜,善于秀制古代名作、历史长卷作品。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绒彩夺目,立体感强,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汴绣制品被誉为“神州风采”,堪称“中国一绝”,有诗写道:“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近世写生谁好手,熙荃画意属针神。”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围绕汴绣作为旅游纪念品开发很多。

        汴京灯笼张

        “汴京灯笼张”为清末艺人张太全的绝技,现在传承到张俊涛手里已经是第七代。张氏彩灯的制作技艺均源于开封当地民间传承的彩灯造型,内容多为民间传统的吉祥文化,如“龙凤呈祥灯”、“莲生贵子灯”、“牡丹富贵灯”、“吉祥高照灯”等。张氏对开封地域民俗文化及传统制灯技艺有较深的艺术素养和造诣,并在河南彩灯界和民间艺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现在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官瓷烧制技艺

        北宋官瓷,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是宋徽宗引入汝窑及开封东窑等窑口制作精华创制的青瓷巅峰之作,长期作为国仪之用。北宋官瓷作为一种尊贵和权势的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在市场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室,只供朝廷专用,故有“识得官瓷面,江山做一半”之说。官瓷代表着中国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最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1984年仿北宋官瓷国家级烧制技艺终得恢复,“可与宋官窑传世作品媲美”,得到国家级鉴定会上专家们的认可。目前,该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围绕官瓷开发了一系列的旅游纪念品。

        大相国寺梵乐

        大相国寺梵乐融汇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之精华。演奏曲目十分丰富,曲目有200个,至今仍留存《大相国寺手抄秘谱》、《师旷六律》等乐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佛教音乐中独树一帜。其声乐曲中的“倡”以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语言为内容,由通常的梵语二十三个音节构成,尤为宝贵。而器乐曲则以传统的佛乐及中州地域音乐为主,演奏规范,编制严密。在开封繁塔及铁塔壁砖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乐的乐手。挖掘、整理、继承大相国寺梵乐,对于完善中华音乐宝库十分重要。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夹弦

        又名两夹弦,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属濒危剧种。为了抢救该稀有剧种,2004年6月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到各地演出。2008年,二夹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禹好善吃面条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