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儒雅开封的一种象征
儒雅开封的一种象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1 10:04:5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桑梓不归,凡尘西去。”2016年2月3日,桑凡先生病逝的消息传来,他亲手题写的故居“暂园”内一片肃穆悲凉。省内外近百家单位、个人发来唁电、敬送花圈,近千名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含泪拜别,或送桑凡先生最后一程。

        泪水迷蒙处,我似乎又回到4月里的“暂园”,那是2011年我与仰慕已久的桑凡先生第一次相识。园内几竿青竹,一袭红枫,樱桃花刚谢,西府海棠正一片烂漫。耄耋之年的桑凡先生精神矍铄,一脸亲切的微笑如暖人春风,刚正之中透出一种气朗神清的洒脱和淡定。作为当时即将创刊的开封市老艺术家协会的内部刊物《名人名家》,化汉三会长请桑凡先生题写刊名,他欣然应允,但对将自己定为刊物开篇人物,他却一再推辞。化汉三会长硬是当众将采写桑凡先生的任务交给了我,使我有幸开始阅读桑凡先生这部厚重清逸的“大书”。

        典雅婉约

        书、画、印堪称三绝

        桑凡,祖籍浙江,号庸堂、壶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其作品连续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及国际书法展,中日交流书法展,收入多种书法作品集,并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或碑刻。他曾为中国书法篆刻评展评委,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录》23卷。他曾荣获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和“开封市十佳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

        桑凡出生于1931年,原籍浙江山阴,其父定居汴梁开封。在桑凡两岁半时,其父不幸早逝。母亲乃杭州著名钱氏家族的女儿,文章、刺绣皆精,擅唱昆曲。聪颖好学的桑凡,早年在京、沪读书学艺,痴迷诗、书、画、印,这是相依为命的母子俩最大的雅乐和“美食”。桑凡7岁时从前辈陈鄂年习楷书,8岁时随邹廷銮先生学汉隶及没骨花卉,9岁时齐白石弟子、篆刻名家寿石工成为他第一位磕头拜堂的老师。这些经历为桑凡的艺术人生奠定了深厚坚实的根基。

       桑凡的书法、绘画、制印,堪称三绝。

        桑凡之楷书胎息晋唐,尤得褚遂良铁画银钩遒劲温婉之真谛,亦受薛稷、薛曜瘦劲奇伟书法的影响,谓之“买褚得薛”。桑凡笑着讲述,一次去看西安大雁塔,没进塔他就脱帽鞠躬,同行者皆奇怪。桑凡肃然目光所至,是大雁塔南门两侧镶嵌的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石碑文皆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人称“二圣三绝碑”。

        桑凡的楷书兼容并蓄,并自成高格。正如河南大学佟培基教授所言:“桑凡的作品笔端将晋人闲旷纵逸之韵度、元人妩媚妍丽之体态汇入唐人渊深精奥之法度中,而又遒劲雍容圆润清朗,用笔极为精密且怡然天真,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文化底蕴。”桑凡出版的《桑凡书画印刻作品拾零》,没有名家作序,没有溢美之词,只是原汁原味的作品。其中,泥金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斗方1件,风骨秀逸、精妙绝伦。

        桑凡兼善多体,篆书最为书坛称著,其以泰山刻石为根,取法唐人中轴突出、对称严整、笔势灵动、方圆绝妙。小篆体势修长、上收下展、柔中有骨、神韵横溢。品桑凡“身比浮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之长联篆刻作品,那种婉约典雅、隽永清新之格调,如月影溪光、似松声竹色,让人赏心悦目,又回味无穷。难怪日本书道界如此评论:“现今小篆,首推桑凡。”

        两竿墨竹,仿佛在摇曳叶尖的雨珠;数叶幽兰,似乎可闻淡淡的清芳。红梅疏枝横斜,黄菊独傲秋霜。桑凡的扇画、指画,多是寥寥几笔的小写意,却意境清幽静远,情趣跃然纸上,让我想起桑凡先生客厅里所挂的“戏题暂园”的一副对联:“闲种野花成小圃,醉题拳石当名山”,有的是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的优雅和恬淡。

        在河南省书法篆刻史上,桑凡先生的篆刻印文起着承上启下、包前孕后的作用。桑凡先生与李白凤、于安澜、庞白虹等老一辈大家创造性地传承躬耕于中原印坛,并热忱培养了大批学生。桑凡刻印起步甚早,二十几岁已蜚声艺坛,其作品连续参加第一届至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日书法交流展”等,出任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委。桑凡治印,篆法精工、布局典雅,铁线白文皆骨骼清韵,已升至极高的艺术境界。

        非常有传奇色彩的是,桑凡先生如此卓著的艺术成就皆是“业余”所为,“正业”是粮油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不到17岁就参加工作,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后又自学高等数学和工程机械等。采访时,他回忆起和工人师傅一起“折腾”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使产量翻番之事,仍感到兴奋。所以,桑凡说自己的身份是个“退休公务员”而不是艺术家。然而,那个与80多载生命融入一体的心灵深处的声音,总在呼唤他、指引他寻觅遨游于书画艺术之海。桑凡谈到了勤奋基础上的“交流”和“自悟”,谈到了找对老师和学习大师及创新突破、形成自己“过人之处”的辨证关系。

       我说到流传坊间的桑凡先生的一则趣事。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夜黑人静,白天“劳动改造”一天的桑凡来到贺志伊先生的陋巷老屋,见主人已熄灯睡下,不甘心离去,便蹑足至窗台下恭敬地问:“贺先生,您睡着没?您不用起来。我问您,那荷花的侧叶第二笔该如何下?”贺志伊朗声口述后,桑凡重复一遍,以手指在身上摹画过又迅疾离去。我问可有此事,桑凡先生笑而默认。桑凡将自己书房取名“斫心室”,意在艺无止境,重在不断雕琢心性追求。

        高贵本然

        品、艺、德不染纤尘

        作为才疏学浅的业余内刊“记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将所写的小文请桑凡先生审阅修正。他笑着说:“你写的不是书(法)评,而是一个活的桑凡。”我明白那是长者宽厚的鼓励。桑凡先生还亲书小篆“总无方是法,难得始为诗” (裴说《寄贯休》)送我,让我琢磨与书画同源的写作真谛。

        从此,桑凡先生引我走进并开始懂得儒雅开封。

        他深情回忆自己的恩师之佳话:那位前清进士又留过洋的诗词书法大家靳志先生,90高龄仍专心临帖,问之则语重心长曰:“年轻时,临帖是一种体会,如今老了更是一种领悟,这就是温故而知新。”桑凡先生还伸出大拇指称赞武慕姚先生说:“武先生常常将空烟盒展平,翻过来在上面摹写,然后沉思良久。”因为无论腹稿、纸稿,推敲时间要长,厚积薄发;但刻、写要快,求得活泼流畅。桑凡给我讲过世纪学人于安澜的趣事,给我讲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施蛰存教授与“夷门三子”(即汴梁书坛三位领军人物:李白凤、武慕姚、桑凡)患难中惺惺相惜的故事,亲吟书写的七言古诗《夷门三子墨妙歌》。其中,有诗句云:“春衫白祫子桑子,好学深思未渠已。红尘白日谋稻粱,黄卷青灯涉文史。十年染翰柿填门,臣斯妙迹参差是。” 说的正是当时刚至不惑之年的桑凡。桑凡感慨地说:“施先生将此诗亲笔法书三纸,分别寄赠三友,现在大概存世的就我这一份了。”桑凡将施先生诗书手稿精心复制惠送于我,让我能在笔下准确表述这段史事,并纠正网上流传此诗的谬误之处。

        桑凡先生还回忆起一段往事:“夷门三子”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差点成为“三家村”。但闲暇相聚,谈文论书,每每互示新作,评议争论,有时相当激烈,尔后一笑了之。三人又一日小聚,三个烧饼,二两“一毛辣”(即开封人所说的一角钱一两的自制酿酒),没有下酒菜。武先生领两人到他家里,仅找出一枚鸡蛋,煮熟,由刀工最好的桑凡先生均匀一切为三。汤呢?桌上一把紫砂壶,武先生谓之曼生壶(即清名家李鸿寿所制18式),每次添水武先生总说是新茶。桑凡先生至今珍藏的唯一 一副李白凤的对联曰:“借书恒过我,沽洒每邀君。”

        桑凡先生以上漫不经心的一段笑谈,彰显着三位书法大家贫贱不夺之志、艺术求索之“痴”、患难情谊之真,让笔者心中因酸楚而感到震撼,这该是那个荒唐岁月中仍不可泯灭的最美好的人性光辉吧。

        我在采写书坛老艺术家时,常求教于桑凡先生。他从不嫌我孤陋寡闻,总耐心为我解疑释惑。我采访人称“写字书记”的刘梦璋先生时,在动笔中深感底气不足,就登门请桑凡先生指点迷津。谈起这位在“京古斋”的“老伙计”(刘梦璋先生任开封京古斋近20年党支部书记,桑凡先生曾任经理),桑凡先生笑了,他认真思考片刻,侃侃而谈,并借给我一本唐人孙过庭的《书谱》,说其画线部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等,可作为对刘梦璋先生书法的评价。一次谈论之后,他又在电话里补充说明,包括标点符号,并一再嘱咐文章中不要提到他的名字。

        桑凡先生平易近人,对客人每次总要送出门外。他言传身教、甘做人梯,对我这个书法门外汉尚且如此,对待他的弟子学生更是诲人不倦。书法篆刻家尚佳轩回忆道:“ 1984年,是改变我人生学艺最关键时机,我遇到恩师桑凡先生,受其厚爱、大力提携。从最原始的起点一刀一划开始,从开封到我参军的厦门,他的一封封书信函授,使我受益匪浅、进步神速。”著名书法家王润华泣书说:“把手授业小子获益无限,亲身教诲先生一生有德。”千年古汴风雅,就是由如此爱才如命、春泥护花的开封文坛艺界前辈们这样一代代承传而延续的。

        更让我敬重的,还有桑凡先生的谦逊态度。他多次拱手婉拒采访,从不愿抬出自己老师,唯恐自己作品有瑕疵而影响老师声誉,更不愿提及名人大家对自己的评价,说那是“拉大旗作虎皮”。他在《书画印刻作品拾零》中自谦道:“曾学书画印刻。唯性鲁钝顽劣,虽经师长们口传指授,终未能领略艺术的奥秘,胡涂乱抹的所谓作品,皆覆瓿物也。”桑凡说,谦虚有真假之分,真谦虚是你知道这里面学问太深。与老人的淡泊名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桑凡先生多才多艺的情趣生活。每天5点,他起床爬楼梯,不为投资只为清玩的收藏,他喜唱京剧,又拉得一手好京胡,每周五晚经孩子们“特批”,与著名书法家韩伟业先生等京剧爱好者过把京剧瘾。采访时,我看到他的案头放着《霸王别姬》的打印剧本,他受委托正在删减人物便于大伙儿演唱。

        桑凡曾多次参加抗震救灾、春节拥军等慈善公益笔会活动……人如其字、字如其人,那种淡然本然中对生活的真情挚爱、方正大气下艺术的俊朗飘逸,如此和谐又自然地造就了这位可敬可爱老人的生命之树,成为儒雅开封的一种象征。他本身不就是一帧高雅高贵的艺术巨作吗?

        斯人已去。珠玑巷广场有他大气磅礴的巨型之“家”,郑州绿博园开封苑中有镂刻于青石上的他典雅的“碧云天”,开封古色古香的街市建筑有他书写的众多匾额楹联在熠熠生辉,这些承载着无形人品的有形书品,将带着桑凡先生的温度继续温暖古城。因为,他是儒雅开封的一种象征。
(作者:黄萌生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底蕴开封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