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的一片古园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原陵”。刘秀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东汉的开国皇帝,近2000年前安邦定国的英雄,他扫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中国历史的第三次大统一。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最丰富,很多河南人都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毛泽东更曾称赞他是古代“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来之前,听当地人把刘秀的陵园叫做“刘秀坟儿”,心里有点奇怪,这样称呼皇帝的墓,太平民化了吧?从孟津县城乘车,来到邙岭北面、黄河岸边的这片陵园,心里更为刘秀感到委屈:把这地方叫“坟儿”,可真有点辱没了皇家陵墓的气魄,古朴雄伟的阙门里,长而宽阔的神道两旁立着威武的石兽,怎么看也不能称之为“坟儿”。再仔细一琢磨,也想明白了,近2000年前的皇帝,人们已经没有了敬畏感,或者是关于刘秀的民间传说太多,老百姓说起他有亲切感,才给他的陵园一个平民化的称呼吧。
走过神道,来到墓园大门,记者被门前两棵两人合抱的巨柏吸引了,那柏树粗壮挺拔,散发着沧桑的感觉。我张开双臂丈量,抚摩着粗糙的树干,半天不想离开。在门口迎候的讲解员邢亚红笑了:“这是隋唐时种植的柏树,我们叫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是把门的也是迎客的。在我们这儿这样的树不稀奇,你进了门,满园都是呢!”
果然,一进大门,合抱粗的古柏苍翠蓊郁,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园子里古径幽僻,绿阴掩映,满地稚嫩的野花青草,把古柏衬托得更加粗犷和沧桑。
高大的树冠漏下来的阳光,斑斑点点洒在小径上。随着邢亚红,我们沿着小径在林间穿行,时而有松鼠在树缝中探头探脑,“扑棱棱”的声响引得人不时抬头:一只啄木鸟翩翩飞起,黄白条纹相间的翅羽瞬间消失在林间。
阵阵的风,把连翘的幽香送到我们的鼻尖,远远近近的鸟鸣衬托出难得的幽静。行走在古树、秀草、幽花搭造起的空间里,记者感受到了十足的古风古韵。
河洛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这个陵园的周围都是耕耘了数千年的庄稼地,很少有像样的大树林。而陵园内竟然生存着这样的千年古柏林,真是难得。邢亚红说,陵园占地百余亩,原有3000多株隋唐古柏,都是当时的地方官员前来拜谒时种植的。因病虫害、雷击等各种自然灾害,现存1400多株。邢亚红自豪地说,一园中有上千株古柏的,全国独此一家。这些柏树品种很特别,每当雨后,会散发香气。有人清理死去的柏树,锯开了,发现里面色泽金黄如杏,香味浓郁,木质坚韧,所以称之为杏柏。
记者看到,不少古柏倾斜着,有的树不得不用桩子支撑,林子显得有点儿凌乱,像风灾中倒伏的庄稼。问起原因,邢亚红讲得很有人情味:“你仔细看,这些柏树都是向南倾斜的,传说这些树是刘秀的‘御林军’,刘秀是南阳人,他的御林军也多是南阳人,思乡心切,所以向南倾斜。”
由于是守卫刘秀的“御林军”,这些柏树到底有多少?那就是军事秘密了,不能随便让人知道。过去刘秀坟儿有多少柏树没人知道,国民党将领汤恩伯来参拜刘秀,不相信这个说法,让部下点数,可怎么也点不清楚,傻汤恩伯较了真,调来数千士兵,一人抱住一棵柏树,然后集合了报数,平时报数很“专业”的士兵,却一会儿就糊涂了,怎么也报不清楚。这时候狂风大作,柏林森然,涛声如怒,汤恩伯心里害怕,只好作罢。
讲完故事,邢亚红吐露了实情:实际上是因为刘秀坟儿地处黄河滩,土质松软,上千年的北风,吹斜了这些柏树。而柏树的数量也不是真的数不清楚,为了做好保护工作,他们就查清了,这里共有古柏1458株。
看来刘秀不愧是民间传说最多的皇帝,在他的陵园,没有传说才是怪事呢。
这些隋唐古柏,吸取上千年的天地日月精华,说句不敬的话,这些树都快“成精”了。上千年的生长过程,柏树树形千姿百态,有的树干如附有盘龙,有的树杈酷似惊鹿回头,有的好像面对墓冢用双手扒开胸膛,因此叫“赤胆忠心、肝胆相照柏”。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