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长秋故事
长秋故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0 11:17:3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如果说西霞院是黄河上一块碧绿的玉,那么,长秋就是这块玉上闪着银光的点;如果说厚重孟津是河洛文化的根,那么,长秋就是依附在这根上的须。小小村落,千古长秋,武周大隋两个皇室的御花园,几多神秘,几多传奇。朋友,来吧,请跟随我一起走进长秋,去触摸那历史上曾经跳动的脉搏,去聆听那坊间里悠悠不衰的故事。

  一、《长秋村名的由来》

  长秋,隶属孟津县白鹤镇,位于白鹤镇政府西6公里处,东与堡子村相连,西与马院村接壤;北面是黄河岸边的王庄村,南面是邙山岭上城关镇桐树凹村,东北一公里处是西霞院水库。全村1900口人,共485户,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村子中间有一条河涧,名曰:金河涧,会小路从村北正街穿过,西行十公里,便是风光秀丽的小浪底水库。

  长秋村名的由来民间传说有两个版本。其一:在很久很久以前,孟津邙山脚下有一小村落,村落的西北面有一寺庙,名“大寺”,村名便跟着大寺起名“大寺村”。村里住着一贾姓的员外,贾员外喜摆弄花草,尤爱种菊,他在村外建有一百亩大菊园,方圆百十里甚是有名。每逢深秋季节园内菊花盛开,前来赏菊的人便会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贾员外为人诚厚,性格慈善,无论是本村人还是外地人,凡愿养菊者,只要一张嘴他都会无赏奉送,几十年下来,他送给乡邻的菊花达百万株之多,由此,众乡亲赠给他一雅号 ——贾百万。

  一年秋天的某一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一顶八抬大轿在衙役的簇拥下来到村里,一时间惊动了四邻百家,乡亲们纷纷走出家门,挤来观看。当轿子在贾员外百亩大菊园落地后,从轿子里走出来孟津当时的县令,衙役说:“县令是下乡察看民情,闻到菊香,便来赏菊了”。

  县令由贾员外陪同,在菊园里穿行,望着满园的菊花,他笑脸盈盈,赞叹不已。当走到一株菊王跟前,县令驻足不前,两眼凝视,若醉若迷,若呆若痴。众人看去,原来,在菊花的后面站着一如花似玉般的二八小姐,柳眉轻挑,杏眼闪波,粉面赤唇,皓齿微露,鬓角斜插一朵金菊花,其容貌与姿色宛如仙女下凡,不由人见人爱。县令心生歹意,欲上前搭话,谁知小姐风一般轻盈,带着一溜菊香飘然而去。

  贾员外知道这小姐正是自己的千金,名唤“金菊”。县令爱美心切,追至村中,却见家家大门内都站着一位端庄秀丽的小姐,鬓角也同样斜插着一朵金菊花,和刚才在菊园看到的小姐一模一样,县令好生奇怪,本想继续寻找,怎奈夕阳西下,天色渐晚,万分扫兴的他只得吆喝众衙役,打道回府了。

  第二天,贾员外挨家挨户登门叩谢,感激乡亲倾心相助,方保金菊小姐青春贞洁。村里人为使菊花常开,秋色常驻,由此便给小村改名为“长秋”。

  其二:隋、唐(大周)年间,长秋村原名叫“常青村”,村子周围方圆百十里有一大花园是皇室的御花园,隋炀帝大业初年建造,名“隋苑”,又称“会通苑”、“芳华苑”;唐(大周)时改称“紫苑”,后又叫“禁苑”。《明一统志》载:“隋苑,在河南府洛阳县。隋炀帝筑,周回二百里,台观宫殿,穷极华丽。隋炀帝常月夜率数千宫女,彻夜游玩。今县北长秋、马苑、霞苑、狮子苑、上苑等皆为苑内旧村名(解放后所有涉及苑之村名悉数改称院)”。御苑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一年四季长青常绿,煞是好看。村里的百姓除种地外大部分时间得到御苑里侍弄花草。一赵姓男子喜欢菊花,于是便在御苑里种满了菊花。

  某年秋天,唐(大周)女皇武则天突然来到御苑赏菊,看到满园的菊花,紫的紫、黄的黄、白的白,尤为欢喜,于是,她招来当地的明府(即县令),命人铲除园内的各种花草,只种菊花,并将“御苑”更名为“紫苑”。

  赏花后,武则天来到村里用膳,询问村名何叫?村保忙曰“常青”,武则天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人易困,夏,天太热,冬,又寒冷,唯秋天高云淡,不热不冷,又是收获的季节,黎民百姓当以秋为乐,以秋为善。常青听去不错,但朕还是觉得村名改叫长秋为好”。

  自此以后,“常青村”便更名为“长秋村”,并一直沿叫至今。

(作者:孟津县旅游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刘秀的传说
下一篇: 乾隆横扫鹞店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