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关于和尚桥的传说
关于和尚桥的传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4 9:23:5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和尚桥的名气,并非因为桥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论年代,并不久远,论结构:也是很一般的石拱桥,且并不建在大江大河上。它的名气,皆因附会到它身上的故事。这故事被人们概括为简练的一句联语:修浮桥为母行孝,杀和尚替父报仇。说某人之母与隔河而居的和尚有私情,寒冬腊月涉水过河,触动此人孝心,他修桥为母行孝。其母去世后,他杀了和尚为父报仇,云云。

    关于这座桥,民国19年(1930)《长葛县志》载:“在县西南15里(原县治在今老城镇),为邑冲要。明嘉靖43年(1564)知县蔡绍先创建,因昔有和尚募化,原名和尚桥。万历10年(1582)乡民李惟臣,谢科募资重修于上流,改名济众桥,邑人李启光监工兼施工饩,3年桥成。长15丈2尺,宽2丈4尺。两旁石栏石荀俱用铁扣,有碑记。清顺治18年(1661)知县刘涛奉分宪沈公(沈荃,江苏华亭县人,顺治进士,时任巡宪之职)捐俸倡众重修,建河伯庙于北岸,并建沈公祠,有碑记。清乾隆11年(1746)秋,河涨桥塌,仅余空半,后人复移筑石桥于其东。”

     1991年新编《长葛县志》关于这座桥有这样的文字:“明嘉靖42 (1565)创建,几经重修,最后于民国22年(1933)群众捐资改建为石板桥,桥长10孔,孔距5尺,桥宽1丈2尺,高9尺,因公路改道废弃。”
这座废弃的石桥,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比起万历10年所建的那座桥规模小得多了。 

    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万历10年之前,这座桥就叫“和尚桥”,是因为“和尚募化”而得名。万历10年后,改名的原因不得而知,想必那时已有了上述的附会,“乡民”感到不雅而改之。自改名迄今,已有400多年,知桥名曰“济众”者甚少,反倒是“和尚桥”越叫越响,以至于后来京广铁路上所设的这一站站名就叫“和尚桥”,现在的长葛市市区近郊所设镇的镇名也叫“和尚桥”镇。

    李三德先生在其《和尚桥的建造及其传说》一文里写道:“清光绪时的作家韩邦庆,听其友曹子牲之孙的道听途说(曹子牲之孙,自郾城赴新郑,道经长葛听说),以《和尚桥记》写成文言小说,收在他的《太仙漫稿》中,《太仙漫稿》作为附录收在他的章回小说《海上花列传》中,使‘和尚桥’的这一传说流传甚广。”

    其实,和尚募化而修桥,在过去是常见之事。据说,全国叫做“和尚桥”的桥有17座之多。北京西郊就有一座和尚桥,而且也流传着相似故事。这个附会的传说,究竟起自何地何时,恐怕很难考究。其实,在明人的小说中,已有这个故事,它流传很广的原因,并非全在《海上花列传》。

    是因桥演义出来的故事,还是故事附会在桥上,这也很难说清。其实在封建社会里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那悲剧完全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长葛的和尚桥,只是许多普普通通的和尚桥中的一座,那故事也并非这座桥的“专利”。“和尚桥”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现象。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打梭
下一篇: 钟嵘与《诗品》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