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且话山地苞谷香—洛阳玉米杂谈(河洛广记)
且话山地苞谷香—洛阳玉米杂谈(河洛广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7 10:04:16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山居小景 聂剑帆 画

  明朝中期,原产美洲的玉米逐渐被引入洛阳。玉米适合山地种植,山地面积极大的洛阳,逐渐成为玉米种植区。洛阳南部山区,在玉米成为主食后,山民将它发展为特色农业。如今,洛阳南部山区的玉米糁,已成为一种特产,有很高的声誉。

  远方传来玉蜀黍

  玉米,洛阳又称苞谷、玉蜀黍、玉麦、金豆等,原产地在美洲墨西哥一带,16世纪经陆、海两路传入中国。陆路由缅甸入云南,海路由东南沿海入闽广和浙江,以后北上,传至中原各省。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颍州志》已著录玉米,其种植区域在皖北和豫东南一带,这被认为是我国玉米的最早记载。

  玉米传入洛阳地区,是在嘉靖年间。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巩县志》载曰:“谷之属,黍、稷、稻、粱、麻、菽……玉麦。”巩县,明代是河南府(洛阳)的属县。同期的《鄢陵县志》《尉氏县志》《郑州志》《荥阳县》都将玉米列入各州县物产条目中。显然,玉米是从豫东南逐步传到豫西的。

  因为玉米对各种土质以及地理、气候、水利等条件的适应性强,耐旱高产,从而更有利于豫西山区土地的开发利用。所以,玉米逐渐成为豫西山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之一。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洛阳各县种植玉米已很普遍。康熙《宜阳县志》说:“今别有一种亦稷之类,曰玉蜀黍,俗呼玉糜黍。叶间有包,包上垂须,其色红白,其米有黄、白、赤三色,又或谓之苞谷。”乾隆《偃师县志》等也有相关记载。

  到民国时期,洛阳各县的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已超过高梁、大豆,成为与粟一样的重要秋粮。1935年《新安县志》说,秋粮“以粟、玉蜀黍为大宗”,1931年“粟为一万八千三百一十二石,玉蜀黍为一万七千五百四十四石”。

  按种植季节来说,玉米分春天种、初秋收的春玉米和麦收种、晚秋收的秋玉米。但是,在南部高山区,由于气温低,玉米均是春天种、初冬收,生长期为一年。这种玉米,生长期长、产量低、籽粒密实,属最优质的玉米。

(作者:郑贞富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牟筑城有传说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