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3000年前的观星台 中国人的"量天尺"
3000年前的观星台 中国人的"量天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2/31 19:46:03 来源:登封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郑州所在的周围地区,从古至今一直被称为中州、中原,嵩山称为中岳,都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尤其是西周时期周公定登封阳城为“天下之中”有着直接关系,是中国古代天文观的直接体现。

 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周公旦在位于中原地区的登封阳城设立天文观测地点,立土圭、测日影,确定了这里是“大地之中”。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说在这里刻立纪念石表一座,规制上与《周礼》所载土圭测影说相近,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影)台”五字。

 周公经过日复一日的测影,把每天测量的影长数量记录下来,根据每天中午日影的变化,从而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把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年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影长度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然后总结出二十四个节气,来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和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也是我国天文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不可得的实物资料。

 元朝初年(公元1279年前后),元世祖忽必烈诏令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王询等改革历法,在全国设立了27处观测台,而登封告成的观星台则为中心观测台。

 登封观星台为砖石结构,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是郭守敬所创高表制度仅有的实物例证。郭守敬通过测量,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小时49分20秒,与现代测算的回归年时间相比,仅相差26秒。他制定的《授时历》,比现在通行的公历早了300多年,体现了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最高水平。

 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如今,元代的天文台依然保存完整,巍然屹立于中岳嵩山脚下,已经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
 

 

 

 

 

(作者:郑旅 责任编辑:钟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周公测影台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