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洛阳人,您有没有发现咱们洛阳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在洛北三个城市区,从老城到西工再到涧西,各区居民使用的语言逐渐从老洛阳话过渡到普通话,界限还相当明显。
您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语言现象吗?您知道洛北三个城市区各自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吗?您知道这种语言特色的形成与“一五”期间洛阳建设的十大厂矿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对这些现象,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科技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杨晋毅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分析和归纳,颇有成果。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杨晋毅先生。今起,本报开设《洛阳语言的工业味儿》栏目。敬请关注。
在洛北三个城市区,东边的老城区,居民普遍说的是老洛阳话;西边的涧西区,流行的是普通话;而夹在中间的西工区,普通话和洛阳话兼而有之。
1 洛北三城区,风格大不同
如果乘坐飞机低空俯瞰洛北三大城市区,您就会清晰地看到三大城市区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这种不同,杨晋毅教授将之归纳为两点。
第一,在城市规划布局上。
老城区所呈现的,是中国传统城市的基本布局: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构成了我们常见的中国城市十字形的基本骨架。在这个十字形骨架的分隔下,进而形成了东南隅、东北隅、西北隅、西南隅四个分区。而在每个分区中,为诸多狭窄的街道,现代车辆进入十分困难。
在涧西区,呈现的是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下的城区面貌:城区由工厂区和百余个规模相等的四方形街坊区组成,东西向的货运主干道(建设路)、客运主干道 (中州路)、商业干道(景华路)、科技文干道(西苑路)层次分明,与几十条宽阔的南北向道路共同构成了洛阳工业区方格型(棋盘式)的基本面貌。
位于老城、涧西之间的西工区,则呈现出新老交接的城区特点:既有现代化的城市道路骨架,也有一些传统面貌的城中村与城边村。
第二,在城市建筑上。
在老城区,除个别庙宇、会馆相对比较高大外,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单层坡顶黑瓦的中国传统民居,沿着街道形成南北向的院落,建筑密集,院落参差错落,且黑色的坡顶房屋形成了中国传统城区的主调。
在涧西区,北部工厂区整齐分布着近百座正方形的高大厂房,南部是十几栋依序排列的院校、设计院、研究所的主楼,中间则是由上百个街坊组成的几千栋职工宿舍楼,且红色的主调形成了中国现代工业区的典型面貌。
西工区则是两种不同色调的混合。
2 居民差别大,语言“不同天”
如果进一步深入到这三个城市区的居民之中,我们会发现:在这样迥异的城区面貌之下,居住着不同历史、不同籍贯的居民,他们的语言使用情况也有着天壤之别。
杨晋毅介绍,1990年至1995年,他曾对洛北三大城市区的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在不同城市区里,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差别很大。正如洛阳俗话所说:“洛阳语言,五里不同天。”
在老城区的中小学里,学生们一般都使用老洛阳话自然交谈。除了上语文课,校园里很少能听到普通话。如果有哪位同学突然改口说普通话,大家就会觉得他很“烧 包”。在当时的学生中,有一句形容同学改口说普通话的童谣:“烧包老虎兔,骑马戴眼镜。”这典型地表现了老城区中小学的这种语言氛围,也表现了当年在老城 区推广普通话的难度。
“在涧西区却恰恰相反。”杨晋毅说,在涧西区的中小学里,特别是那些厂矿子弟中小学中,人们几乎听不到洛阳话,说的全是普通话。如果谁不会说普通话,是很难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的,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落寞感。
同时,处于老城、涧西之间的西工区,人们看到、听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西工区绝大多数中小学里,洛阳话、普通话平分秋色,同学们说哪种话都不会受到歧视和 排挤,可以相当自然地转换使用。杨晋毅回忆,有一次,他到西工区一所中学调查,一个学生跟他讲话时,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扭头跟同学讲话时,说的却是地道 的老洛阳话。这个学生脑袋摇来摆去,语言也转换得非常迅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在老城区和涧西区很难见到的双语转换现象,显示了西工区作为两种 文化、两种语言的过渡区、混合区的典型状况。”杨晋毅说。
杨晋毅说,这种三大城市区迥异的语言文化现象,不仅是在一个中等城市,就是在河南乃至在全国都是非常突出和典型的。
洛阳语言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现象?请看下回报道。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