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张宗子首次接触《鸿魔传》书稿,认为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新安方言方面。对戏本《苛政猛于虎》,张宗子印象深刻,对其写作手法非常欣赏。
李珍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在书中运用的许多日常谚语、俗语、歇后语都十分贴切、生动,这些语言在由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是难以见到的。比如:“山毛猴带鬼脸——你那脸面不窄”“一个虱子拱不起被子”“图麸子不得吃,还得挨磨棍”“鞋钉造顶子——再没他高了”等。这些根植于民间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汉语宝库中可贵的内容。
“文革”期间,李珍的创作受到严重影响,他跟儿子说:“中国乱了,书不敢写了。”到了晚年,李珍遗憾地说:“我要是再年轻20岁,要再写一本《中国魂》。”
好在马行沟村位置偏僻,李珍的书稿在“文革”期间幸免于难,基本保留完好。
3 与鲁迅《故事新编》的比较
与默默无闻的李珍不同,作家鲁迅赫赫有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值得玩味的是,鲁迅生于1881年,属于19世纪的80后;李珍生于1897年,属于19世纪的90后。与李珍埋头创作长篇神魔小说不同,鲁迅著有《故事新编》一书,包括8个短篇小说。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写道:“这一本很小的集子,从开手写起到编成,经过的日子却可以算得很长久了:足足有13年。”
1921年,24岁的李珍动笔创作《鸿魔传》,鲁迅时年40岁。次年冬天,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第一篇《补天》(原题《不周山》),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1926年12月,鲁迅创作了第二篇《奔月》,取了“嫦娥奔月”的传说。1935年12月,第八篇《起死》完成,写了庄子和鬼魂、司命等的对话。同年夏天,李珍完成神魔小说《鸿魔传》,约28万字。
将李珍的生平与鲁迅相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巨大差异。李珍从小失学,自学成才。鲁迅11岁入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读书,17岁入南京水师学堂,21岁公费赴日本留学,37岁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比起那些“出名要趁早”的少年天才,鲁迅可谓大器晚成。李珍则由于生活环境所限,一直未能走出豫西,未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我不禁假设,如果李珍能够结识鲁迅,他会不会在《鸿魔传》的写作上得到更多的启发?
鲁迅也有自己的遗憾,一生没有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李珍的遗憾是《鸿魔传》一直未能出版。
让人欣慰的是,李珍和鲁迅一样,都是借神话传说来反映社会民情,鲁迅驾轻就熟地出入古今,把现代社会的官场丑态、文界乖谬、民间陋习和夹杂奴性及流氓性的国民心理,糅合在神话、传说、历史的著名故事之中。李珍的文学造诣不如鲁迅,却卒章显志,在《鸿魔传》结尾点明“人神一理不异同”,书中所写神即人,鬼怪妖魔的种种恶行,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李铁梁今年已经68岁,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将父亲的《鸿魔传》手稿出版。作为读者,我和张弦生先生一样,都希望这一幸事能尽早成功,使更多读者能尽早见到这部旷世奇书。
(“璞玉浑金《鸿魔传》”系列终篇)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