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本报曾推出“李绿园与《歧路灯》”系列稿件,引起读者关注。令人惊奇的是,民国时期,李绿园的同族后人李珍仿效李绿园,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鸿魔传》。小说至今未能出版,手稿被其家人秘藏至今,不被外人所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李珍的儿子李铁梁及文史学者张弦生、张宗子等人,为您揭秘李珍和他的《鸿魔传》。
李珍一生崇敬孔子和关公,他在《鸿魔传》中塑造了关圣帝的形象。他还写有关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戏本。李珍生前对《鸿魔传》一书充满信心,他告诉儿子李铁梁:“日后会有人知道我这本书的价值。”
1 一生崇敬孔子和关公
李珍非常崇敬孔子和关公,他在《鸿魔传》中所塑造的关圣帝的形象,虽然出自他的想象,但是其产生也有一定的土壤。
前文曾述,李珍从小靠阅读《三国演义》学习识字,因此,《三国演义》对他影响很大。《鸿魔传》中对关圣帝的面容、服饰以及战斗场面的描写,实际上就是戏曲中关羽形象的再现。
另外,《鸿魔传》中的关圣帝形象与新安县所在的河洛地区浓厚的关羽崇拜风俗有关。洛阳是关羽生前活动的重要地方,因此,洛阳关帝庙的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洛阳几乎各个村庄都有关帝庙。在洛阳城南关林镇有关羽首级葬地——关林庙。自古以来只有圣人之墓可以称为林,因此,关羽的首级葬地可以和孔子的墓地一样称为林,关林庙会更是盛大的节会。
《鸿魔传》中有主人公汤储在回京途中带领雍俊祭拜关帝的详细描写。书中描绘的祭祀庙会、迎神唱戏、扭龙灯、耍竹马、讲故事、演杂技等民俗礼仪,借鉴的也都是祭奠关羽的庙会演出情况。
《鸿魔传》第二十一回写河伯建庙后举行庙会,人们唱的是二黄、梆子、西调、拉腔,卖的是京货、眼药,耍的是烟火、刀山。牙行经纪来往穿梭,保善堂劝善讲道,活脱脱关林庙会的情景。
张弦生认为,李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在《鸿魔传》中完成了神化以后的关羽——关圣帝的形象塑造。这是关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情况的珍贵资料,也是作为神仙站立在中国文学画廊里的关羽的一种崭新的形象。
除了《鸿魔传》,李珍还著有戏本《苛政猛于虎》、堪舆书《地理豁然》(35万字,未完稿)。《苛政猛于虎》借孔子和子贡的视角,揭露作恶多端、搜刮敲诈老百姓的衙役的丑恶嘴脸。新安县文史学者张宗子记得该戏本开头衙役们的唱词是:“今天没事,咱们下去拾俩儿花花。”
2 李珍对《鸿魔传》充满自信
在李铁梁心目中,其父李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
李铁梁清楚地记得,李珍曾对他说:“你现在看我写的(《鸿魔传》)跟瞎话儿一样,但是日后你会知道我这本书的价值。”
在该书第四十一回中,李珍写道:“铁梁磨针,终有竣工之日。”这句话脱胎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都能做成。李珍历时15年写成约28万字的神魔小说《鸿魔传》,的确下了很大功夫。他给独子取名“铁梁”,同样寄予了厚望。
李珍不仅是作家,还是个识货的读者。李铁梁至今还记得父亲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的评价——
李珍说,《三国演义》越看越好看,让人百看不厌,《水浒传》内容的重复句子太多,《西游记》做的活儿(指写法)是按人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对应五行来写的。
对《歧路灯》的主人公,李珍也有妙论:“谭绍闻好比一个瓜子,圆圈(壳)都被虫咬,但仁儿是好的,种在地上还能结大瓜。”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