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一个被学者称之为天崩地裂、天翻地覆的巨大动荡时代。周亮工作为这个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篆刻家、艺术鉴藏家和评论家,见证了明末清初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著名学者、中华书局原总编、清华大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说:“周亮工这个人很 值得研究,因为周亮工的为人、生平和他的作品都很有特色。周亮工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在地方上做过很多官,他的政治活动很多,贡献也很大,因此应该整体来 看,不一定依朝代更迭的立场来看待。同时,他在文学、艺术各个方面又很全面,这是很少见的。另外,周亮工在清朝初期和文人之间的交往很好,十分广泛,不光 是政治活动,他的文学活动、艺术活动一样很多,很有特色。总之,周亮工的生平经历和著述集中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清朝初期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尤其值 得细细研究。”
周亮工,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 先生。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贰臣。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公元1612年生于南京,出 身书香门第,其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明崇祯十三年中进士。入清后历仕山东潍县令、盐法道、兵备道、 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工诗文,著有《赖古堂集》《读画 录》等著作。
周亮工一生坎坷,颇富传奇色彩。崇祯十三年中进士,任山东潍县令,曾组织民众抗击 清军入侵。明亡后一度隐居南京,后出仕清廷,先后担任江南淮扬海防、盐法道等官职,曾数度入狱论死。晚年将平生所著诗文集与所刻之版大多付之一炬。身后之 事亦奇,《四库全书》原著录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乾隆五十二年复勘,因周亮工《读画录》中“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句,语涉违碍,遂将其著述一概 禁毁,《四库提要》中有其姓名者亦一律抽改。
周亮工虽为失节之贰臣,但当时著名遗民如黄宗羲、方以智、魏禧、杜公式、冒襄、张 怡、申涵光、陈弘绪等,多与其有密切交往。周亮工还曾积极营救方以智,葬林古度,为王猷定、吴嘉纪等遗民刊刻书籍,故在遗民中口碑甚佳。陈弘绪云:“如老 社台者,庶几得一瞻望眉宇,虽九死而可以无憾!”(《与周栎园》)申涵光一句话可概括时人对周亮工的推崇:“未晤栎园,未睹沧海,自是平生两缺。”
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认为:“祥符周亮工栎园氏,积学能文,著述等身。内容丰富,涉 猎广泛。颇有深造之诣,不乏独见之明。张之洞《书目答问》之艺术类,举历代典要可资者二十七种,列入周氏《读画录》《印人传》二书,可见其为儒流所重。周 氏由明入清,当时满汉相倾,成为风气,周氏屡踬屡起,不死为幸。但周氏好士怜才,交游甚广,《读画录》《赖古堂书画跋》所记者,皆其交游之人。前者专言绘 事,兼及交情,读之使人忘倦,而遗闻轶事,亦赖以不坠,洵画史最好资料也。后者辑自《赖古堂集》,多叙其交游情事,烟霞之契,投赠之雅,犹可得其仿佛也。 可见周氏著述,有助于知人论世,可供考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说,“予浏览清人文集,窃见上下三百年间人 物,以才雄学富、博物多闻度越前贤者,固不乏其人;至以一艺之工显名于世、流誉久远者,亦难枚举也。若必求博学多能,才情倜傥,而又富收藏,精鉴赏,广交 游,乐善好事,解人急难,发潜阐幽,表彰寒素,堪为当世及时雨者,则莫浚仪周栎园之若也。”
周亮工与明末清初的许多篆刻家交往甚密,嗜印成癖,曾云:“生平嗜此,不啻南宫爱 石。”学界早已了解明清之际的抚州金溪周氏为著名刻书世家,在金溪、南京、开封、杭州等地设有书坊,其刊刻书籍涉及到《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早期版 本,但苦于文献资料匮乏,未能取得更多重大突破。目前学者普遍认为,金溪周亮工家族,最晚从周庭槐算起,周文炜、周亮工、周亮节(亮工弟)、周在浚(亮工 长子),刻书事业至少沿袭了四代,可谓明末清初著名刻书世家。
周亮工为篆刻家立传,保存了大量的印学资料。在《赖古堂书画跋》一书中,收有二十九则,对研究明清书画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亮工关于印章美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尺牍新钞》中,提出了“印章之妙,原不一 趣”的观点:仆常合诸家所论而折衷之,谓斯制之妙,原不一趣。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也醇。故尝略近今而裁伪体,惟以秦汉为师,非以秦汉为金科玉 律也,师其变动不拘已耳。在这段论述里,周亮工提出了印章求变的观点,对历代印人能革新者推崇有加。这种观点与晚明时期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有关,正如文学 家李贽《焚书·杂说》所言: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这种观点不仅对晚明的文坛有重大的影响,对当时的书画篆刻也有冲击。周亮工认为透 过印人的作品,同样可以评价印人的本色胸次。他在《又与济叔论印章》中说:绝去甜俗蹊径,是济叔本色,空夷浩渺,更可见济叔胸次。只有改革,才有生气,有 生气则动人,动人则佳。“世人所以不可传者无他,坐使人无所动耳。”
周亮工在书画研究方面也有贡献,如在《赖古堂书画跋》中,有“题所作八分书寒鸦歌 后”:己亥重九后一日写此卖钱沽酒,缀以二绝。一、谁能隔宿对黄花,度尽重阳更忆家。欲换青钱沽雪酒,八分小字写寒鸦。二、难教去尽外来姿,老腕羞惭力不 随。方叠出夸官样好,阿谁解受《阳碑》。命童子携出户,童子笑谓予:“收此冷淡生活,应惟虎林霍君。”已而果为维翰索去,携酒为予作三日醉。维翰雅好笔 墨,遂为童子所知,《阳碑》即不方整,亦复为人爱,老人潦倒涂鸦,尚可易三日软饱,皆足记也。
周亮工在这么多艺术门类上均有不卓成就,目前虽然有周亮工的著作可以阅读,但这些著作并不完整,为后世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不少遗憾,也造成了一些困难。南 京大学卞孝萱教授有这样的感叹,“清乾隆时,周氏著述,横遭禁毁,原书难觅。后世流传之本,每与原本有异,世以为憾。”
长期以来,与周亮工相关的基本文献的整理力度远远不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开 大学来新夏教授就指出:“周亮工博涉多通,著述闳富,无愧为中州钟毓。他的著作虽已部分作了整理、点校和重印,但对这位学者进行专人专著的全面性研究还很 不够。”他进而希望,“河南关心乡土文献者能对周亮工其人、其事、其书加以搜求、整理、研究和刊印,提供成果,备学术界利用”。但遗憾的是,在来先生呼吁 之后二十多年,周亮工著述也只有少数几种得到整理,这无疑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学界已意识到周亮工这个枢纽人物的重要性,掀起了一个研究高 潮,以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朱天曙博士论文《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为开端,2007年出现多篇硕、博士论文。这些论文从艺术研究和收藏、文学造 诣、生平思想、心态分析、文集编撰、生平事迹等多角度加以阐述,推动了周亮工研究的深入。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