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16 8:51:51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四月,太师、中书令冯道病死。冯道,唐朝末年为藩镇刘守光参军;唐亡,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侍奉十位皇帝;契丹攻破后汉京城建立伪政权后,又投靠契丹,任职太傅;一生三入中书(朝廷权力中枢机构),居相位近三十年,亡国丧君,未尝在意。晚年自号“长乐老”,著有《长乐老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流传后世。
对冯道其人,《资治通鉴》引用欧阳修的话抨击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又加评论:“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二;此人道之大伦也。苟或废之,乱莫大焉!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zuò,羞),乃奸臣之尤(突出)也。”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治国理念,他认为“礼义廉耻”是国家大厦的四根支柱,支柱倾倒了,国家必然灭亡。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乱世,冯道则是这个时代的突出代表,他为了能做官,“有奶就是娘”,谁上台就谄媚谁,谁下台就背叛谁,契丹入主中原,他又当了汉奸。更让人不齿的是,他晚年还写了自传《长乐老叙》炫耀光荣,真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因此,欧阳修痛骂他“无廉耻”,司马光斥责他“奸臣之尤”,是恰如其分的。
正因为丧失了“礼义廉耻”,所以五代都短命而亡。除了冯道,还有两个臭名昭著的乱臣贼子。石敬瑭是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女婿,权倾天下。李嗣源死,其子李从厚继位。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夺得帝位后,猜忌石敬瑭,调任其为天平节度使,以削其势。石敬瑭以病为由拒不赴任,准备谋反,但兵力不足,于是以三个条件借兵于契丹:一是尊比自己年少的契丹君主耶律德光为父;二是夺取天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三是臣服契丹,岁时纳贡。耶律德光大喜,亲率数十万铁骑南下,帮助石敬瑭灭了后唐。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后履行承诺:甘心做“儿皇帝”,上书契丹自称“儿”;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造成国家长期分裂;年年以臣子身份向契丹贡献财帛。
郭威是后汉侍中(近臣)、枢密使(军队统帅)。乾祐元年(公元948年),郭威统帅大军讨伐李守贞叛乱,凯旋过洛阳,西京(后汉以洛阳为西京)留守、同平章事(爵同宰相)王守恩自恃位兼将相,坐轿出迎。郭威以为不恭,大怒,不见,遂命保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白文珂代王守恩为西京留守,白文珂不敢违命;王守恩听到消息,不敢抗拒,狼狈而逃;朝廷也不敢过问。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即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黄袍加身”的闹剧:驻军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馆舍,一日凌晨,上千将士鼓噪而至,逾垣登屋而入曰:“天子须侍中自为之!”撕破黄旗披在郭威身上,呼万岁震天动地。郭威就这样做了皇帝,建立了后周政权。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十年后,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效仿郭威,也搞了个“黄袍加身”,又夺了后周天下。
石敬瑭为一己私利,出卖国家,认贼作父,是无廉耻的典型;郭威军权在手,换宰相如儿戏,视朝廷为玩偶,“黄袍加身”欺天瞒地,是无礼义的典型。“礼义廉耻”尽失,国家能不灭亡吗?欧阳修编纂《新五代史》时,曾对五代53年间上千名高级官吏做过梳理,结果发现全节之士唯3人,死难之臣唯15人。这表明五代的忠臣义士寥寥,没有多少人为国家负责,更不必说舍生取义了。就冯道而言,投靠新主子,邀取 新富贵,就是人生追求,只要能做官,当汉奸也可以;至于后世怎样评价自己,他似乎没有想过!
这就是五代。这个乱世留给后人的遗产,唯有“礼义廉耻”不张的教训!
(作者:喻清录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