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2 10:40:4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辞官回到横渠后,张载依靠家中田地生活。他整日讲学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其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即《东铭》《西铭》),并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制”用力最多,他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上奏皇帝,并与学生合买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再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午井镇、子午镇仍保存着遗迹,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说:“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辞,庶几有遇焉。”意思是说,这次召我回京,不能因病推辞,借此机会可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神宗让他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张载因此遭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官回乡。他路经洛阳见到“二程”时说:“载病不起,尚可及长安也。”当年农历十二月行至临潼,他住在馆舍,当晚沐浴就寝,次日晨与世长辞。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三月,将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张载讲学的崇寿院也被改为横渠书院,张载被后辈尊称为“横渠先生张夫子”。
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宋宁宗赐张载谥号“明公”。宋理宗淳公式元年(公元1241年),赐封“公式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张载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但常年与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体味着百姓的生活状态,积极推行“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爱民”的道德风范、“精思力践”的学风,用“大心体物”的气度与“太虚即气”的唯物宇宙观、“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共同构建关学思想的学术体系。有当代学者认为,张载在哲学界、思想及教育方面的成就,均堪称11世纪的世界级大儒。
有研究者认为,张载的著作艰涩难读。他的哲学观点用现代哲学语言可简要意译为宇宙的本原是“气”,犹如今天说的物质。他认为先秦儒家说的“天”、先秦道家说的“道”都是“气”。“气”是对立统一的、运动的。人也属于“气”的范畴,分为两性,即自然性和思想性,自然性有善恶,思想性也有善恶。
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高度评价张载的历史地位和学术贡献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教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张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千年来,张载的“四为句”传诵不衰,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朱熹、文天祥等许多哲人志士都曾加以引述或诠释。现代以来,这句名言更是被广泛使用,革命先驱李大钊曾以此作为青年朋友的训词,于右任、郭沫若也曾引用。
张载虽未能“为万世开太平”,但终其一生“为往圣继绝学”,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贤。他生命不长,但极有价值。
[1][2]
(作者:张东伟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