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唱罢,烟柳斜阳尽带悲色,宾客纷纷慨叹,离愁别绪如同三月花瘴,在席间缓缓蔓延开来,令人有些窒息。骤雨初歇,杨柳枝头依旧涓滴晶莹,眼中泪亦 如雨,琵琶铮铮,声如金铃,凄凉的蜀道夜雨,穿越百年时光,滴落在东京城门。一时之间,寒蝉向晚的呻吟、解缆催发的喧闹,全都化作虚无,天地间只余下一对 即将分别的有情人,他们眼中再无其他,唯有彼此。
柳永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北宋前期,而是波及整个北宋词坛。他的创作广泛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外,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而且,他还善于汲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扩大了词的体制。
北宋中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写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 “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等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进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 展。
苏门弟子及追随者秦观、黄庭坚、贺铸等都能各自开辟蹊径,卓然成家,北宋词坛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的词“俊逸精妙”,与苏轼并不相近。此外,贺铸的歌词,也为发展中的宋词增添了新的色彩。
北宋后期,社会生活安定祥和、升平极盛,此期以周邦彦为领袖的词人,对于都城的盛世气象感受颇深,因此,在他们的笔下,又一次掀起了都城描绘的创作高潮。在这些词人的眼里,东京城里到处呈现着皇都所特有的富贵气象,全城民众都在此间尽情地享受着他们的快活人生。
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尖锐,从宋金抗争到元蒙灭宋,爱国歌声始终回荡词坛,悲壮慷慨之调应运发展,把豪放词风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其中以辛弃疾的成 就为最高,其词作风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为主,也有潇洒超逸、清丽妩媚之作。辛弃疾在宋代词人中创作最为丰富,历来与北宋苏轼并称“苏辛”,两人各具特 色。
在词的创作上,南宋以后,这一批词人直面激烈变化的时代现实,表现民族的苦难生活,抒发对国事的悲愤和英雄失落的苦闷,其笔下的都城描绘,浸润着浓 郁的失国悲凉之情,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这些词人以不同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开拓了宋词这一文学形式,他们也因此在东京城内各领风 骚。
当“婉约”邂逅“豪放”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今古传诵,为成千上万少男少女的爱情赋予了朦胧的理想色彩。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第一首把儿女情长换成英豪气概的词,全词感情纵横奔放,充满阳 刚之美。
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但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上面这两首词,一柔美,一奔放,就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作。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稍晚于张的徐师也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 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实际上,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 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
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 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 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婉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煜、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他的写作打破传统词风,颇引人注意。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 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 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 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干、陈亮、刘过等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 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仅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 人。
词的发展虽源远流长,但只有到了宋代才“别是一家”。“诗和词既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正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 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张家顺说,“宋词虽沿袭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 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 工、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都城街巷尽宋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一直很好奇,苏轼这首《蝶恋花》唱出来,是何等欢乐、何等纠结?什么样的旋律能够曲尽人意?由自然而人心、而世情,天地造化得失感悟尽在其中。
一首首诗词歌赋意映一世世情怀,一篇篇古典文辞浓缩一段段历史,一位位生于开封、生活于开封的文人大家,将宋词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宋前期有较大影响的词作家是晏殊。那个年代正是北宋王朝最和谐的时期,晏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太平宰相”,闲来无事便宴饮宾朋,自得其乐。某 次,晏殊路过扬州,顺便到大明寺游玩。寺庙墙壁上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题诗,晏殊看得意兴阑珊,正待举步离去,忽见一首怀古诗中写道:“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 城。”气象非凡,颇见胸襟。晏殊自己写诗作词最重“气象”二字,一见这诗便似找到了知音。打听到作者王琪是扬州的一个主簿,也不嫌对方官职低微,直接请过 来相谈。谈兴正浓之际,晏殊忽然说道:“我曾得一上联,乃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七字,苦思冥想却无法对上,不知兄弟可有什么见解?”王琪微微思忖了一下, 笑道:“‘似曾相识燕归来’,如何?”这句对得字字工整,难得意象也是浑然一体,堪称绝妙。晏殊抚掌大笑道:“妙极了!”于是将这两句补成一阕《浣溪 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今,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被镌刻在龙亭西湖边的一个灯柱上,伴着龙亭湖的烟波浩渺,向人们叙说着北宋那个时代,叙说着宋都文化的动人故事。
李清照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不是开封人,但在开封生活多年。在这里,她留下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
那年秋天,重阳将至,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却还未回家。西风乍起时,李清照独坐兰房,百无聊赖。她思念那些与丈夫举案齐眉的日子,如今却只能独眠独坐。饮了几杯冷酒,她借着醺醺之意,在花丛中铺开信纸,信手填了一阕新词,寄给赵明诚,以诉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事实上,还有很多著名词人,尽管他们不是生于开封,但却成名于开封,并且在开封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27岁的周邦彦在京城做太学学生时,因进献《汴都赋》一举成名。据说周邦彦的这篇《汴都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冷僻字,连在朝堂上诵读的大臣都有好多字不认得,足见周邦彦学力之深厚。周邦彦入仕后,历任神宗、哲宗、徽宗三朝。
1029年春天,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虽没中状元,但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
此外还有黄庭坚、秦观、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缔造了中国最美的词文学殿堂,给开封留下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学财富。
一首首宋词唱活了开封的一草一木,唱响了千年时光。2015年5月的一个傍晚,几位开封市民信步大宋御河河畔,一阵阵婉转悠扬的乐曲随风荡漾开来。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亭台楼榭之间,几位演员身着宋装、说着官话、唱着宋词、奏着古乐……梦回千年的宋风宋韵,让人恍惚穿越宋代,叹为观 止。
“我们所演奏、演唱的是千年古音,被国内传统艺术界权威人士称为我国古老音乐的‘活化石’,是大宋文化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封市宋词乐舞研究会副会长马圣谈起宋词乐舞时深感自豪。
在省政府“努力挖掘大宋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倡导下,开封作为宋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传承弘扬大宋文化,挖掘再现“宋词音乐”,责无旁贷。 2010年3月17日,开封市宋词乐舞研究会成立。历经多年挖掘和排练,宋词乐舞登上了现代社会的舞台。2011年4月,开封市宋词乐舞研究会成功地将 “宋词乐舞(宋曲子词)”申请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今天,宋词乐舞已成为开封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软性建设项 目,展示着开封的城市文化底蕴。”马圣说。
“希望能在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内建设‘宋词院’,使宋词文化形成品牌效应。”身兼宋词乐舞研究会声乐、舞蹈、导演、“竹竿子”数职的王雁翔说,也许我们还很不成熟,只是先把千年宋词的演唱形式呈现出来,但这种演出方式在全国是首家。
已经在路上了,只管美美地扮上唱起来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