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赵氏父子
赵氏父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27 8:53:0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如果您带着朋友到民国开封饭店去消费,还没坐稳,立马就会有跑堂的前来招呼。快步上前,满脸是笑,殷勤地说:“客官请!”再对里面高喊一声:“来客人啦!”然后,热情地引您入座,递上热毛巾,再沏上香茶,开始询问客人点什么菜。堂倌招呼客人殷勤、报菜准确清脆,虽说饭店门前写有“闻香且止步,知味暂停车”自夸,但远远不如堂倌的热情招待暖心。这样的服务,客人吃着舒心,钱掏得也开心。现在只有服务员了,有的稍大的饭店还会有一个大堂经理,客人一点菜,不是写在纸上就是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发送,貌似进步了,实则是退步了。当服务被产品所替代,这饭菜吃的仅仅就是饭菜了,而缺少了情怀。一如饭馆被“川军”占领一般,没有菜不放辣椒的,菜肴已经吃不出食材的本味。这样看来,要想得到最好的服务,还是到民国时期的开封餐馆去消费,不但随处可见名厨,而且还可以得到著名堂倌的亲自服务。
        堂倌,古代开封称之为“行菜”。堂倌服务有“雅堂”和“响堂”之分。雅堂也称“哑堂”,即服务时,报而不唱。响堂服务则是又报又唱,唱报结合。北宋的时候,开封响堂最为出名。据《东京梦华录》载,其酒楼饭店“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等等,人人索唤不同。“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由此可见,堂倌自古就是不同凡响,他们在店铺分配中,其收入高于其他人一倍而拿两份账。为什么?在餐馆业中,与顾客接触最多的是堂倌与“柜先”,饭馆能否招徕顾客、生意兴隆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堂倌能否善为应酬。当时有“一堂,二柜,三灶上”之说。名堂倌传菜声音响亮,押韵,并善于察言观色,体谅人。堂倌张少振,嗜洁成癖,衣着整洁,围裙雪白纤尘不染,传说就连冯玉祥都以他过于讲究卫生而与他开玩笑。连冯玉祥都喜爱的堂倌,自然其他人到饭庄吃饭的时候就会高看一眼。据《开封饮食志》记载,还有一个堂倌叫郑宝信,他16岁就开始在“又一村”做堂倌,他的长相与日本魔术师金语楼相似,日本人很喜欢他,曾多次邀请他赴日本与金语楼相会,但都被郑宝信婉言谢绝了。1938年6月,日军侵占开封之后,他因相貌特殊对“又一村”的财产起到了保护作用,每有被日本宪兵抓去的人,经他保释皆被释放。堂倌徐庭壁随“又一村”奉命在禹王台“落作”,在1938年1月,曾命蒋介石帮他抬桌子。这些都算是饮食界的传奇了。堂倌柳世惠特别喜欢唱京戏,吃货们送他一个外号“堂倌柳”。开封一些票友就是冲着“堂倌柳”到饭庄吃饭的,高兴得还是边吃边唱,十分热闹。但是,在开封饮食界,最为知名的是赵氏父子,开封人称“赵家人马”。
        “赵家人马”由赵开山谈起,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回銮,路过开封,于十月三日至十一月四日住在开封行宫,供奉慈禧之御膳每餐180件,光绪帝御膳140件,大阿哥(太子)馔数相同。赵开山因响堂报菜,声音洪亮,押韵合辙,被大太监(一说随行大臣)赏银十两(《开封饮食志》) 。赵开山有4个儿子,都从事饮食业,其四子赵金峰和三子赵子振均为民国年间著名的招待,因此有了“赵家人马”的美称。
        赵金峰从15岁在景兴楼学徒,出师后在座上春、梁园春、天中楼、又一村、又一新等饭庄任服务师。比如他报菜的时候是一门说唱艺术:“一只鸡子剁八瓣,又香又嫩又好看。”“扒广肚儿、爆腰片儿……糖醋熘鱼带焙面儿……啊……”他响堂报菜,口齿清楚、音调清脆,颇有韵味。赵金峰门里出身,深知业内行规,务必要干净卫生。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夏季着白布衫、黑裤子、礼服呢鞋,白水裙滴油不沾、干净利落,举止有度、引人注目”。旧时堂倌业务全面,技术娴熟,心顾全局,百难不倒。前为顾客参谋,后为厨上良师益友。
        据开封饮食界文化学者孙润田先生讲,赵金峰端的清汤必以口蘑汤调味,清香味长,顾客无不称绝。赵金峰还有一绝——看客下菜,他凭借多年经验能看出来客是请客、祝寿还是家宴,或是朋友小聚等,他还能体察顾客心理,依照老年人、中年人、孩童而分别介绍的菜点无不称心如意,且服务周到,“想客人之所想”,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民国年间,有些老主顾十分挑剔,非他接待不能满意,在饮食界赵金峰颇受欢迎。
        1956年公私合营后,顾客到饭馆吃饭,茶水、漱口水、洗脸水、毛巾、 牙签等一些传统的服务项目不再时兴,各饭馆不再设外堂,相继实行了卖票(牌)制度,服务程序趋向简化,餐厅小作人员逐步划分为营业员、招待员,不再称“堂倌”。顾客先交钱后吃饭,内部按票(牌)付饭菜,服务到桌,响堂等项目自行取消。赵金峰看到社会生活有了保证,曾语重心长地说:“旧社会为生活所迫,我从未真心教过徒,近几年也未能教出一个称心的,很感惭愧。”遂于1960年调入饮食服务技校任教,授课示范,培训出一批优秀的服务员,并参加《烹饪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开封的烹饪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