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亥威名世代流传,历来是人们传颂的一位侠客,一位英雄。唐代李白《侠客行》中就有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蠃;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的诗句,高适的诗《古大梁行》中亦有“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犹识夷门道”之句。家在朱仙古镇,居住的那道街叫兴隆街,据说原来曾有一座古庙,是被称为朱亥故里的。工作单位所在的仙人街,传说也是朱亥曾经卖肉的地方,看来与这位老乡是颇有情缘的。其实朱仙镇的命名也是基于他的,据《通鉴辑览》记载:“(朱仙镇)朱亥旧里故名,以朱亥封仙而得名。”由此看来2200多年前的这位老乡之于古镇,他就是古镇的源,是古镇的响当当的一张名片。穿越历史,走进战国,探微乡贤,神交朱仙,体味英雄朱亥壮烈的人生篇章。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兵围攻邯郸,赵国危在旦夕。魏安釐王惧怕强秦,但又顾及与赵国有联合抗秦的盟约,只得派大将晋鄙率兵l0万前往。魏军屯兵邺下,只是虚张声势,并不救赵。唇亡齿寒,魏安釐王的异母弟信陵君很为焦虑,后来其门客侯赢献“窃符救赵”之计,并荐举朱亥与信陵君同赴邺下。朱亥锤杀晋鄙,帮助信陵君夺取兵权,击败强秦,解了赵国的危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我们的朱亥又是如何彰显其英雄本色的呢。
《史记》对于朱亥是这样的记载的,“侯生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按常理,被信陵君看重的侯赢能在市屠中主动和自己交谈,周围又有那么多注视的眼睛,一般的屠夫恐早就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了。朱亥没有,不仅没有,反而在侯赢为“就公子之名”而进行的恶作剧般的“访谈”中甘当配角,与侯赢唱起了“双簧”,无形中把不少周围人心里的骂声引向了自己。侯赢和朱亥是好朋友,他是最了解朱亥,所以向信陵君推荐朱亥,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爱其人品,数次去看望朱亥,邀请朱亥到自己的府第,但都被婉言谢绝。由此看来朱亥是一个性格豪爽,不慕仕途,宠辱不惊、定力超常的人。
朱亥不仅是性格豪爽、潇洒不羁不拘小节、而且又是一个颇知轻重的人。当信陵君听了侯赢的介绍,多次前来拜访自己时,朱亥“故不复谢”,似乎有点不识抬举,其实这正是朱亥的高明之处。一方面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引而不发、是蓄势待发。后来信陵君请他一起救赵时,他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朱亥对自己的本领非常自信,于己于国,现在正是施展自己才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的时候,于是爽快的答应北上救赵,成就了一番功业。
朱亥还是一个勇武有力、处事果断的人。晋鄙不信兵符,欲不交兵权,按计划要由朱亥杀死晋鄙。晋鄙是一个“嚄唶宿将”,不仅自己身手肯定不错,身边也定是高手如云,一旦一击不中,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这里朱亥的风险还在于,就算自己成功杀死晋鄙,自己也有可能被晋鄙身边的人万刃分尸,或被以丢卒保帅的方式当替罪羊。所以,朱亥此时还表现出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和“行为知己者用,义使用己者察”的侠士风范。这时候,朱亥的勇力和果敢发挥了作用,他以雷霆万钧之力、不及掩耳之势,用袖里藏着的四十斤铁锤锤杀晋鄙,为窃符救赵最终扫清了障碍。
如果说信陵君的特长是礼贤下士和领兵打仗,侯赢的特长是智谋和守诺,朱亥最大的特点就是武功高强。朱仙的“仙”字,就说明朱亥在历代人们心目中就是一位神仙,在朱仙镇附近,至今仍有人在过年时把他当门神张贴,足见朱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锤杀晋鄙之后,《史记》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对朱亥的记载。朱亥的去向如何,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西汉刘向《列士传》载:“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壁一双。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嗔目视虎,眦裂,血出溅虎,虎不敢动。”秦代养虎的地方叫虎圈。据《长安志•汉宫殿疏》载:“秦故虎圈,周匝三十五步,长十步。西去长安十五里。”把朱亥投入到这个不大的虎圈内,他必死无疑。而朱亥不动手脚,发神威瞪大眼睛,目眦尽裂,血溅到虎身上,百兽之王吓得动也不敢动。秦国上下为之震惊,后来,朱亥为秦王扣留,要求他为秦国效力,并许以高官厚禄,朱亥不为所动。秦王只好将朱亥囚禁起来,朱亥见回去无望,就用头撞柱子,柱断而不死,于是用手扼喉,喉断而死。好一个忠贞不屈的刚烈英雄!
朱亥死后,埋葬在朱仙镇。据《汴京遗迹志》:“朱亥墓,在朱仙保,俗称屠儿墓”。另据《祥符县志》载,朱仙镇为战国时期朱亥故里,魏安釐王20年,秦昭王破赵,信陵君“窃符救赵”勤驾屠户,朱亥协助,救了赵国,为纪念朱亥,称朱亥为朱仙,亥所居之庄为仙人庄,所居之镇为朱仙镇。
北宋苏轼过朱亥墓时曾作《朱亥墓---俗为屠儿原》诗一首:
昔日朱公子,雄豪不可追。
今来游故国,大冢屈称儿。
平日轻公相,千金弃若遗。
梁人不好事,名字寄当时。
鲁史盗齐豹,求名谁复知。
慎无怨世俗,犹不遭仲尼。
敬慕之余,苏轼又为其墓撰《朱亥墓志》:
崔嵬高丘,其下为谁?惟魏烈士,朱亥是依。时惟布衣,不震不惊。晋鄙在师,孔严不孤。进承其颐,视如豚猳。昔其在屠,谁养其威?鼓刀市人,谁者畏之?世之勇夫,杀人如蒿。及其所难,或失其刀。惟是贫贱,无以自豪。是谓真勇。士之布衣,其亦在养。有或不养,临事而恐。惟是屠者,其养可取。
宋朝之前未见有关朱仙镇的记载,只是到了真宗朝才有有关于朱仙镇的史料见诸于宋人笔记,可以说朱仙镇是一个千年古镇,而朱亥墓的历史更是悠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