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今开封古城西北)的信陵君与隐士侯嬴,就是两位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来自于善行、信义、智慧和时间的积累。
一魏国公子无忌,也称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釐王时期,他官至魏国上将军,与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生动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他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他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司马迁用简洁、洗练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信陵君的身世、地位:“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他的道德和行为,在当时 社会中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等,都是对信陵君所作出的全面、客 观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还有一段“公子与魏王博(古六博戏与古围棋) ”的典型事例,写出了“士”、“公子”在国家安危中的重要作用。正当“公子与魏王博”的轻松气氛中,突然,从北部边境传来了“赵寇至”的紧迫消息。魏安釐 王的反应是“释博”、“心不在博”,而公子的反应则是“止王”、“复博如故”。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反映了信陵君胸有成竹、遇乱不慌的镇静态度。但这并 不是因为他聪颖过人、料敌如神,而是由于门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这样,便用确切的事实,强调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重要意义 和客观作用。
司马迁通过“自迎侯生”的典型事例,形象地写出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具体表现。
70岁的侯嬴,一生隐身在看守大梁夷门关的下层小吏位置上,度过了贫穷潦倒的漫长岁月,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位大智大勇的贤人。
当信陵君听说魏国大梁有这样一位隐士后,并不因为他是一位又老又穷的“夷门监者”而厌恶和嫌弃,反而选择“往请,欲厚遗之”。他带领人马并亲自 驾驶车辆去迎接侯嬴赴会,给了侯嬴很大的面子。反观侯嬴,却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信陵君亲自驾车相迎,侯嬴却无视“虚左”,傲然地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 又不顾信陵君满堂高朋贵友等待开宴,竟然要求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不仅如此,他还故意站在喧闹的街市上,与朱亥谈论了很久,把一直驾车等待的信陵君 冷落在一旁。而信陵君却十分大度,始终保持着“颜色愈和”、“色终不变”的坦诚和谦逊态度。
侯嬴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来反衬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这实实在在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举动。 从信陵君的角度来看,他为了结交隐士夷门侯嬴,能够真正放下自己尊为魏国公子的身份,亲自去请仅为大梁夷门守门人的侯嬴,充分体现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 贵品格。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为了获得侯嬴之心而“置酒大会宾客”。这虽比不上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但是他“执愈恭”、“颜色愈和”的执着态度,却充分体现了交结贤士的谦逊和诚意。
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致食客三千,其中不乏有侯嬴、朱亥这样能够为他以后事业出谋划策、生死相托的顶级人才。正因为如此,“诸侯皆不敢出兵谋魏数十余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窃符救赵”,成全信陵君、侯嬴、朱亥这些大仁大义大英雄的千古佳话。
二居住开封约十年之久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五言诗《侠客行》称赞信陵君、侯嬴“窃符救赵”的壮举,说:“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 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可以说,“窃符救赵”这一事例是信陵君、侯嬴为人处世、道德品格的一次重要体现。在强盛的秦国大军“进兵围邯郸”的严峻时刻,赵国平原君、魏安 釐王、信陵君有不同反应。赵国的平原君“数遣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这些行为表现了他的焦急和无助;魏安釐王则是“恐”和 “畏”,表现了他的自私和懦弱;信陵君则“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表现了他的信义、勇敢和坚强。
在援救赵国的军事行动中,信陵君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高尚品德,用事实表明他是个有勇有谋的治国人才。他“矫魏王令”,“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进兵击秦军”,终于胜利完成“救邯郸,存赵”的历史使命。
面对强秦攻打弱赵邯郸危在旦夕之际,魏安釐王虽已出兵救赵,却又举棋不定、止兵不前。信陵君和门客们想尽一切办法,企图说服魏安釐王立即催促晋鄙进军救援,但都无济于事。信陵君只好亲自带领门客援助赵国,与强大的秦军拼命。
可是,信陵君带一批门客“往赴秦军”,无异于“以肉投馁虎”,以卵击石,但却表现了公子“与赵俱死”之心的慷慨悲壮之情。信陵君明知这是一条下策,但却表现了不怕牺牲的侠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当然,这种举动对解救邯郸的危亡毫无作用,可以说是不明智。然而,这却是信陵君急人之难、高人一等可贵品德的体现。“窃符救赵”就靠这一精神品德赢得了魏国宫廷、朝野士人的帮助,赢得了魏军的上下一心,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信陵君毕竟是信陵君。当他率领三千门客告别魏国大梁夷门之后,很快就冷静下来进行思考:“我对待侯嬴算是够周到的了,如今我要赴死难,可侯嬴居然没有片言只语送我,难道我对待他有什么不周到之处吗?”于是,他又乘车返回大梁夷门想问问侯嬴。
而夷门侯嬴在与信陵君的密切交往中,也对信陵君的人品和行为有了准确的把握。他知道信陵君因救赵心切,急于率兵出征,一时无法冷静下来听取别人的劝告,只好在送行时淡淡地说:“老臣不能随行了。”但他也相信,一旦信陵君冷静下来,必定会返回来寻找对策。
侯嬴不愧为高人,他的判断是准确的。果然,信陵君返回大梁夷门找他了。侯嬴见到公子恢复了理智和冷静,十分高兴,就笑着说:“我就知道公子会回 来。”他又说:“公子好客养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死命,这有什么作用呢?还养我们这些门客干什么呢?公子对 我情义深厚,出征时我既不送行又不献策,知道公子必定恼恨我,自然会返回来的。”信陵君意识到自己的莽撞,两次向侯嬴行拜礼,进而问对策。
这时,侯嬴才让旁人离开,向公子密授“窃符救赵”的机宜,帮助信陵君取得了调动魏军的兵符。
此后,侯嬴仍对魏军大将晋鄙是否顺利交出兵权不放心。假如晋鄙死活不肯交出兵权,那么信陵君救赵的所有计划终将落空。于是,他又为信陵君献上一 计,说:“将在外,有当机立断的权力,只要有利于国家,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听从。万一公子与晋鄙两符相合,验明无误,而晋鄙仍坚持请示魏王而不交出兵 权,那救赵的事就落空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愿意跟您一起前往,他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你,再好不过;如果不听从你,可让朱亥击杀晋鄙,然后迅速救 赵。”
信陵君听后感动地哭了。侯嬴也受到公子的感染,深情地说:“我理当随公子一起救赵,无奈年逾古稀,力不从心,恐成累赘。可是,魏王一旦知道我为 公子出谋献策,必定不容。但我早已将生死度外,能为公子仗义救赵而做点事,已经心满意足。因此,您行至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将面向北边自刎,以此来答谢公 子的知遇之恩。”信陵君劝说无用,彼此只好在夷门泪别。信陵君经开封北部的时和渡,北上援赵抗秦而去。
信陵君一行到魏军滞留的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后,见到魏军大将晋鄙,兵符对合之后,果然如侯嬴所料想的一样,晋鄙执意要请示魏王后方可交 出兵权。信陵君只好依照侯嬴的计策,让大力士朱亥用铁锥击杀了晋鄙,从而为魏军顺利援救赵国、打败秦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侯嬴在信陵君击杀晋鄙这一天,履 行诺言,从容自尽。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