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陵君成功救助赵国之后,打发人把魏军带回魏国,却因盗窃魏军兵符和擅自击杀大将晋鄙而为魏安釐王所恼恨,十年无法回到魏国。直到秦国听说信陵 君留在赵国而不断出兵进攻魏国,魏王因害怕秦军攻击,才派使者去赵国请公子回国。信陵君以魏国安全的大局考虑,不计前嫌,依然带领朱亥等门客返回魏国。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信陵君担任上将军,纷纷派兵救魏。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 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的宾客都向他进献兵 法,信陵君把这些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
后来,朱亥代替信陵君出使秦国,被秦国囚禁,最终迫害致死。他像夷门侯嬴一样,以死报答了魏国公子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后人留下了知恩图报、急人之难的义士风格。
令人可惜的是,由于魏安釐王昏庸无能,导致侯嬴、朱亥乃至信陵君的结局都是不幸的。信陵君两次打败秦国之后,遭到秦国忌惮。因此,秦王派人持万 金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信陵君登上王位,以离间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关系。因此,心胸狭窄的魏安釐王更加怀疑信陵君。于是,他罢免了信陵君执掌魏国兵权的上将 军之职,五国联合攻打秦国的计划也归于失败。
此后,信陵君心灰意冷,不再上朝,每日沉醉酒色,自暴自弃,四年之后去世。从此,魏国失去最后一位抵御秦国入侵的顶梁柱。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灭亡。
纵观信陵君一生,他从保存魏国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厚待夷门守关侯嬴、卑拜屠夫朱亥等一系列活动,着重反映了信陵君在这 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反映了居住大梁夷门岩穴的隐者侯嬴知恩图 报、视死如归和大智大勇的鲜明性格。
诚如汉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信陵君是一位慈爱谦和、知人善任者,他尤其注 意发现和结交有才德而不愿为官的隐居者,绝不以结交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为耻。因此,他才赢得了侯嬴、朱亥这样贤德隐士的舍生相助,完成了伐秦救赵、联军败 秦的辉煌大业,也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而居住夷门岩穴的隐者侯嬴,在信陵君实现辉煌大业的关键时刻舍身相助、不留后路,以自己的才能、勇敢和忠义,把信陵君 推上正义、道德和事业的高峰,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信念和诺言。
早在秦汉之际,信陵君、侯嬴就是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魏国的大夫,与信陵君同为魏王效力。公元前227年,他受魏王假派遣携巨资到沛郡丰邑建都(今江苏丰县西南十余公里邀帝城遗址附近),作为避秦之退路。
刘邦当上汉朝皇帝之后,每次路经大梁时,都要去开封南郊祭祀魏公子。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将黥布。在返回长安经过大梁途中,他专门为信陵 君陵墓安置了五户人家作为看守,年年四时举行祭礼,让他们世世代代祭祀魏公子信陵君。信陵君身后,也受到大梁人民的敬仰,被尊奉为神圣,古大梁城建有信陵 君祠,后改为大相国寺。据古籍《异迹略》记载,开封旅贾外出经商,大多携带信陵君香火,以求旅途平安。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千古以来流传不衰,而大梁夷门隐者侯嬴也为后人所称道。虽然,70岁的侯嬴是位出身贫寒、居住大梁夷门岩穴的布衣之 士,但却胸藏韬略、足智多谋,不愧为魏都大梁有名的隐士,因而受到后人敬仰,被尊称为“夷门长者”。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赞扬侯嬴高风亮节者,不乏其人。唐朝 著名诗人王维在《夷门》的诗中称赞侯嬴说:“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曾专程求访“大梁之墟”,寻夷门旧址,徘徊凭吊,并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这段史实,使夷门进一步名扬天下。
夷门是开封深厚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信义、道德和智慧的象征,也是开封城市和开封人性格的象征。夷门也理应成为战国时期信陵君、侯嬴、朱亥三位大英雄的纪念地。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