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宰相吕蒙正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24 8:31:5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宋朝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出身的宰相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先后历任太宗、真宗两朝,三入相府,可谓一时风光无限。这位状元郎日后得意,富贵至极,不过其早年生活却颇为坎坷。
苦心读书 高中状元
吕蒙正本来是五代时仕宦人家的子弟,只因为父亲吕龟图喜新厌旧,宠幸小妾,虐待其母,致使吕蒙正童年生活多不幸。狠心的父亲甚至将年幼的吕蒙正与母亲一并逐出家门,母子二人备尝艰辛,历尽炎凉。
相传吕蒙正寄居僧寺苦读时,因为常常付不出伙食费,管事故意在僧众吃过斋饭后再敲钟。等到他听到钟声从山后书舍去吃饭时,僧众们早已经把饭食吃光了。因此他只好收集些残羹剩饭打发饥肠辘辘的肚子。这“饭后钟”的故事,和韩信当时的“漂母饭”一样,成为吕蒙正落魄的典故。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月,朝廷举行科举会考,此时距宋太宗登基才3个月。吕蒙正安顿好母亲,赶到开封应考进士,结果入选第一名。这次科选由宋太宗亲自取士,也是太宗登上帝位后第一次取士,因此特别重视所取的新科进士。同科500人,一律赐予禄袍、靴笏,同时,赐宴开宝寺。太宗意气风发,亲自咏诗赐新进士。
此次科考,高居榜首的状元便是吕蒙正,被授予将作监丞的官职,差遣到升州(今江苏省南京市)做通判。临行前,宋太宗亲自召见,当面谆谆嘱咐:“到任所凡看到政事有不便于百姓的,马上向朝廷禀报。”同时,每人还各赠置装费20万钱。按斗米千钱计算,约合20石米。当时一个县令每月正薪才3石至5石,这置装费合20石米,可算是非常优厚了。
步入仕途 低调做人
吕蒙正步入仕途后一帆风顺,仅仅时隔3年,就被太宗皇帝钦点为左补阙、知制诰,承担草拟皇帝诏书的职责。吕蒙正奉诏复职不久,又升迁为都官郎中,出任翰林学士,成为天子身边的近臣。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他像坐火箭一样,迅速升迁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也就是副宰相。此时距其科举入仕不过7个年头,提拔速度之快,可谓官场罕见,令无数积压难以升迁的官员羡慕不已。
当委任吕蒙正的诏书下达之日,太宗特赐予他京城内宅第一区,并告诫他:士人们未显达时,对当世不合理的事都心存不满,及至身居高位,拥有策划政事之权,就当尽其所能,虽未必每言必善,也应反复思考加以修正,以贡献朝廷。朕固然不以崇高自居,还是愿听取不同意见。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重心长,感动得吕蒙正涕泪横流、备受鼓舞。君臣如此坦诚相见,成为宋史中的一段佳话。
吕蒙正虽然身为状元,朝野翘楚,万众瞩目,但绝不居功自傲、得意忘形,而是心态平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当他第一次步入政事堂时,朝臣们分列两旁,有人不服气地在下边小声议论道:这小子也能做执政?吕蒙正佯装没听见,径直上殿。同行的大臣为其鸣不平,当下便要追问议论者的姓名,吕蒙正马上加以阻止,并说:“一旦知道对方姓名,便会终生耿耿于怀,不如不知为妙。”如此气度雅量,深得众人叹服。后来他做了宰相,向来做宰相的儿子受荫,都可授八品京官。吕蒙正说:“天下人才经科考及第,释褐(脱去平民褐衫)只授九品京官,臣男尚未成年,就膺荫宠,请勿超九品官。”所以,从吕蒙正开始,宰相的儿子受荫封官衔只授九品京官,定以为制。
直面谏言 雅量超群
有一年上元灯节,宋太宗偕群臣观灯,看到民间灯火繁盛,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颇为洋洋得意。这时,跟着一起观灯的吕蒙正马上离开席位说:“臣曾见出城外数里路,即有饥寒而死者,眼前景色,未必尽然。愿陛下看到近的想到远的,便是苍生之幸。”太宗听了闻之色变。敢于当面驳皇帝的面子,直面谏言,只有心底无私的吕蒙正能够做得到。
在用人方面,吕蒙正更知道如何选择适当的人担任适当的工作。一次,宋太宗要派人去山西朔方(朔县)办事。吕蒙正选定了人,把名单呈给皇帝,等了好几天,也不见皇帝的批示。隔日太宗召见,三次问他应派何人,他三次回答的都是同一个人。太宗不高兴了,说:“卿何以固执?”吕蒙正说:“臣何敢固执,未蒙陛下见谅,实感罪过。臣认为朔方之事,只此人可以派,其他人,不是才不适事,就是事不合人。臣不愿用媚道妄希人主之意,以害国事。”说话如此刚直,同朝的人都为之屏息不敢动。退朝后,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蒙正所荐之人,平日常与其意见相左,他为国事,仍推荐此人,蒙正气量,我实不如。”后来太宗就用吕蒙正所荐之人,果真把朔方的事情办得非常妥帖。说到吕蒙正的气量大,还有一个事例。太宗朝吕蒙正曾两次入相,到真宗朝又一次入相。北宋朝建国以来,三度入相者唯有吕蒙正与开国元勋赵普两人而已。因此,皇帝对吕蒙正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一次,当真宗关切地询问他哪个儿子堪当大用时,他却仅推荐更具才华的侄子吕夷简,由此同门晚辈得到天子的器重。日后官居宰相,他又好奖掖后进。一位门客之子读书无门,他便安排其与自己的儿孙一起就读。这位寒门子弟就是以后历仕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宰相富弼。
知所进退 洒脱不羁
在封建王朝时代,宰相是臣子们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者,难以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上伴君王下面百官,天天在平衡木上行走的日子也不是太好过。尤其是在宋太宗这样猜忌心重且又专断的皇帝身边供职,更是轻不得重不得,真不得假不得。外人眼里的体面风光背后,阴霾苦水有多少,只有吕蒙正自己心里清楚。所以,民谣“宰相肚里能撑船”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包括吕蒙正在内所有宰相应付眼前局面的法宝。
好在吕蒙正是一个知道进退的明白人,见好就收。真宗继位后,身为宰相的吕蒙正,眼看国家面临无穷的灾难,自己乏善可陈,一筹莫展,加之年岁渐高身体多病,于是萌生了退意。到咸平六年(1003年)九月间,他已连续7次上表请辞,天子只得恩准,特授予太子太师官衔,并赐封莱国公。他就此卸下千钧重负,赋闲于京城。
翌年,也就是景德元年(1004年),是宋朝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年闰九月间,辽宋决战。三司使寇准被任命为宰相,在国家危难之际展露才华。吕蒙正真是有先见之明,他的先期让位,于公于私都恰到好处,既为一代豪杰寇准的出山铺平了道路,也使自己全身而退,避免再次卷入政治旋涡。他是个知足的人,该享有的都已享有,该经历的也都已经历,的确到了彻底引退之时。
来年春天,吕蒙正上表天子,恳请返乡养老。真宗理解花甲之年老臣的心意,遂予以恩准,并特意安排其两个儿子搀扶着父亲入宫觐见。君臣见面时,老相公表态对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充分支持,认为属“古今上策”,天子深感慰藉,当即口谕升迁其两子官职。
返回洛阳城后,晚年的吕蒙正过着轻松优游、儿孙绕膝的日子。他先后娶妻两位,前妻宋氏封广平县君,不过早死,续弦薛氏封谯国夫人。他共有十子,皆为朝廷命官;女儿六人,也都嫁于官户,其中二女婿赵安仁、四女婿丁度官至参知政事。他还有25个孙子、31个曾孙,人丁兴旺,满门富贵,功德圆满。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月,吕蒙正寿终正寝,享年68岁。按照惯例,朝廷予以追封抚恤,赠予中书令的显赫官衔,礼官们会商后奏请给予“文穆”的谥号,故后世称其为吕文穆。
考察吕蒙正的一生,其洒脱不羁的为官之道对当今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他少年时就甘于清贫,苦心读书,志存高远;入仕后为人老成持重,处理上下级关系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又能把握分寸,对待权势诱惑,知所进退,遂以“厚重”赢得不错的名声。不可忽视的一点,吕蒙正作为一介寒儒,仅凭读书科举出身而最终执掌国政,有其自身过人之处,但离不开宋代崇文风尚的社会背景,这也是当世文人成功的一个缩影。正如吕蒙正在总结人生的一首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昔为儒生谒贡闱,今为宰相出黄扉。两朝鸳鹭醉时别,万里烟霄达了归。羽客渐垂新鹤发,古人犹著旧麻衣。洛阳漫说多才子,从昔遭逢似我稀。”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情怀。
(作者:李树友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