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20 16:15: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七夕节,传说中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浪漫色彩的,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做是“中国情人节”。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为“兰夜”。“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初秋夜的院子里,凉风习习、流萤点点,老人会摇着蒲扇,手指天上的星星,告诉孩子哪个是牛郎星哪个是织女星,是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将他们生生分开的。
传说中,每年的七夕都会下雨,那是牛郎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其实,七夕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时间和数字的崇拜。古代民间,农历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时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说“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
有人认为,将七夕节冠之以浪漫的“中国情人节”头衔,是国人普遍的一种误读。其实不然。这主要是长期以来,乞巧成为七夕节第一主题,而七夕本意就是乞爱。七夕节的主题是由乞爱开始的,逐渐演变为乞美、乞子直至乞巧,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七夕节乞爱的主题,最早源于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大多以河为界,隔河而居。为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种群衰落,一些隔河而居的部落实行通婚制,常常约定一个时间,选择在河边举行大型的“相亲派对”,追求繁衍和婚姻。这一点,就如“三月三”、“溱洧之欢”一样。天上的情人一年一度银河会,地上的情人也甜甜蜜蜜去约会。天上银河,地下河边,交相呼应,形成了最初的七夕节。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所以又叫“少女节”或“女儿节”。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很精美小巧,惹人喜爱。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汉朝以后,七夕节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在这一天晚上,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陈列花果、女红,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女红技法娴熟。穿针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白天把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晒,晒出一层白皮,女孩子在里面放针,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如果没有摆好,就是乞得“笨”的拙女。比如七月七日前夕,用杯子盛鸳鸯水(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在一起),夜间露天存放,意在和人露水,七月七日天明后放在太阳下晒,徐徐有水膜生成,取缝衣针轻置水面上使浮,则水底现各种针影。如果针影图形复杂,便算得巧;倘若针影粗如棒槌,直而无曲线影,便是得拙了。用线去穿七孔针的乞巧法,难度是有的,既要眼睛灵活,又要手不颤抖,看女孩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还有一种乞巧法,是在雨夜里去逮蜘蛛。把捉来的蜘蛛放在小盒子里,隔一段时间看蜘蛛网结得怎样。或者在七月七晚上以盘盛瓜果,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是得巧。有人为讨吉利,称蜘蛛为“喜子”,通常不扑杀它们,七夕更不会。“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巢”说的就是这种乞巧方法。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富于想象,也很有诗意。蜘蛛织网与姑娘织布,都有灵妙之处,自然与人共通,使姑娘们受到某种启发,得到某些灵感,都乐于一试。
唐宋诗词中,有关七夕和乞巧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在北宋的京城开封,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所辑的《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相传天上牛郎织女踏鹊桥相会,而人间男女谈情说爱相约黄昏后。少女怀春,自然憧憬未来的爱情和姻缘。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对美好姻缘的渴望,已远远超过拥有一双织布巧手。这一夜,会有许多待嫁的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据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至死不渝的爱情。宋时的“女儿节”上,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可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人们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种生乞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农历七月七,北宋开封的街头摊贩竞相出卖一种叫“种生”或“五生”的节物,它是“以绿豆、小豆、小麦盛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购买者抱着祈求子孙的愿望,对此笃信不疑。
宋代时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教天龙八部中的“磨喝乐”联系起来,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奉。“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在中国,不管什么节日都跟食文化分不开,在七夕是以瓜果为主,因为这个时候瓜果下来了,特别是西瓜。而且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吃梨。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离更远。所以,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巧果是七夕的节日食品,是从魏晋时期“设酒脯时果”祭神演变来的。到了宋代,就有了专门为七夕而制作的面制食品。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这里的“果食花样”后来与乞巧结合谐转为吃巧果,如能吃到“果食将军”,则是大喜的事情,意味着未嫁女子将得贵婿,已婚者则保生福子。
后来,人们从婚仪中男女各执一端的“同心结”中得到启发,将面粉与糖调成面团,然后制成“苎结之形”,油炸令脆,专在七夕前上市销售。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的意义在里面。面条以抻面最好,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女人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
如今,包括七夕在内的经典中国传统节日,在今天却是越来越远离了传统。但要相信一点,只要人类还相信爱情,七夕节就有机会得以继续传承。
(作者:任崇喜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