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清官廉吏于谦
清官廉吏于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20 8:42: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主政河南,尤其经常在开封一带乡下巡视,于谦对开封人民的疾苦了然于心。其中,他尤其对黄河决堤的危害认识深刻。黄河在河南特别是豫中的河段,因为平坦地势,每遇洪水多有溃决。于谦在职18年之中,大的溃决就有两次,死亡百姓、损毁民房无数。于谦作为一代名臣,既有忠君报国之志,又有尊崇天意之心。由此,他苦求良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黄河,在治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日,于谦到黄河视察水情,在大堤之上、柳荫树下,恍惚间碰见一鹤发老人。于谦就上前问:“老先生,这黄河多次泛滥,危害百姓,你有什么办法吗?”老者答:“开封有两害,贪官和水怪。现已除贪官,只剩下水怪。要除水怪,人神合力,厚筑堤防,请来铁犀。”言毕,老人飘然而去。于谦想,这是圣人指路啊!当时人们很是信奉五行,认为金可克水。于是,于谦决定建寺庙供奉河神,铸铁牛以镇河妖。 
        1446年春的一天,于谦回到官衙,心急如焚,召集官员商议治黄之策,命令工匠铸造大铁牛,并立即绘制图纸。在设计过程中,于谦就连铁犀的坐姿、造型甚至连犀角、眼睛都亲自参与,并撰写《镇河铁犀铭》铸在铁犀背上。 
        为了赶进度,他命人在府上垒起3座大炉,和工匠们一起熔铁灌注,夜以继日赶工期。有一次,炉火的焰苗竟烧了于谦的胡子,甚至还把皇帝亲赐的蟒袍也烧了几个大洞。之后,皇帝召见各地巡抚,于谦进京面见。皇帝见于谦蟒袍竟有几个大洞时不禁一愣,龙颜不悦,问:“为何官服不整?” 
        于谦回答:“启禀皇上,下官为铸镇河铁犀,整日忙于炉火之边,不慎将御赐蟒袍烧毁,请皇上治罪。”皇帝一听事出有因,被于谦为民谋利的行为所感动,即令再下拨银两,用于修堤坝铸铁犀。 
        大铁牛铸成那天,搬运铁犀的队伍浩浩荡荡,成千上万。四邻八乡的百姓自发而来,有的牵着自家牛,有的拿棍棒,有的拿绳索,汇成了一条长龙,蜿蜒而行。于谦兴高采烈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到回龙庙后,众人把铁犀安放在座基上。人们奉香叩拜,祈求“万古黄河佑安澜”。 
        据史料记载,回龙庙在城东北的黄河南岸大堤旁,三重院落,故址现在北郊乡铁牛村。镇河铁犀就安放于庙中,坐南朝北,面河而卧,虎视着波涛翻滚的黄河。如今,回龙庙已经无存,而   铁犀尚在。196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镇河铁犀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出专款加以修缮,以供世人观光瞻仰,现已成为黄河边上的一个旅游景点。从这里,人们看到了沿黄人民治理黄河的斗争和于谦的丰功伟绩。 
        在巡抚任上,于谦时刻关心民生疾苦,他把“修筑黄河堤防,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在河南和开封做了大量的好事。据史料记载,为遏制黄河水患,“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为了加强黄河防灾,他多次下令要加固加高护黄大堤,按“里”设立一“亭”,选出得力人才为“亭长”,赋予其权力,专职负责监督修堤事项。为防止黄河决口,他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察看水情,制订方案,严加防范。在农闲时,他下令民众积蓄青柴、芦草、石块,运至近水险情之处,以备堵塞决口应用。这项措施,对当时治黄防患于未然、保护人民财产生命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修筑黄河大堤的同时,于谦还依据开封西北高、东南低的总地势,决定在开封西、北、东三面筑建护城大堤,护城堤距开封城墙1.5公里至5公里不等。按现在的护城堤遗址,东护城堤南起汪屯乡横船湾、北至东郊乡刘寨转弯向西,北护城堤东起刘寨、西至西郊乡辛堤头村转弯向南,西护城堤北起辛堤头向南至城西南方刘寺一带转弯再向东。护城堤总长约40公里,当时耗费物力、人力是相当大的。 
        于谦广泛发动官兵和民工参战。他吃住在工地,歇息于帐篷内,时刻掌握工期、质量情况。他还亲自督促运土方、装沙袋、垫秸秆,层层把关,如发现有偷工减料,立即返工。大堤修成后,于谦令在堤上植树木、荆棘、草丛,使大堤更加稳固。数月里,百姓只见于谦骑着一匹黑色的瘦马、带几个随从,往返于开封的西、北、东三面环城的修筑护城大堤的工地上。 
        为了更好地防护河堤,同时使堤防获益于民,于谦令在堤上修建护堤房屋数十处,供护堤人员居住,遮蔽风雨。在两三里之间打井一眼,并在堤内外开挖壕堑,内外泄洪。这样一来,还可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水源。在于谦谢世百年之后,明代作家孙高亮在其著述中多有记载:“当年堤防旁的榆树、柳树,粗有合围,树冠蔽日,井畔亭子,古迹犹存。” 
        与此同时,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于谦看到黄河岸边,黄沙滚滚,道路漫漫,往来商旅竟无消歇之处,时常有行人中暑而死亡,很是痛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谦令在千里黄河大堤上和堤旁的村落里, “种树凿井,榆柳夹道,道无渴者”。这为当时百姓所纷纷称赞、津津乐道。今开封城北柳园口乡黄河滩区柳园村的形成,据说同于谦治理黄河过程中留下的柳树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相传,自明代中叶以来,黄河道固定,茫茫的黄河滩区柳林如海、莽莽苍苍,一望无际。滩区百姓每逢荒岁淡月,或到柳林中折条编筐握篓,或到滩涂边捕鱼捞虾,以资生活的不足。久而久之,此处便聚集为村落,因此得此村名。 
        于谦不仅在治吏、治黄上声名卓著,还着力办好了3件事——兴医、办学、除恶。

        兴医。据明代作家孙高亮小说《于少保萃忠全传》记载:于谦在任上“仍令各处设医药局,以疗疫疾”。在当时,凡是大荒之年,必有疾病、疫情发生,加之饥民遍地,他因此设医药局,救民于水火。他命令属下官员对此项工作不得懈怠,否则要追究其责任。 
        办学。于谦命令下属官员大力办学,其宗旨在于“设社子于里邑之中”,命教师着重教育那些“孤寒子弟”,当时教师每月的薪金为“一石米,银一两”。老师则教育学生要做到打扫卫生、勤勉求进,要学会懂得礼貌、学会“出恭入敬之礼”,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数年来,这种学校培育的学生基本没有“违法犯科”者。 
        除恶。于谦在任山西、河南巡抚期间,把当地社会治安整治得井井有条,建立了一整套惩治、防范体系,有一个故事颇能证明。因为于谦常往返于太原、开封之间,或牵马坐辇,或行船黄河水中。于谦在治安方面的威望,使两省父老皆赞之,就连盗贼之徒也很怕他。一次,他巡视于太行山区,山里的盗贼一听于谦到来,吓得纷纷逃跑或藏匿了。 
        四  于谦在河南、山西巡抚任上,同父母、妻儿总是离多聚少。1430年,任职当年,他即遣18岁长子于冕归杭州故里,代行侍奉父母之责。1435年,次子生,不久即夭殇。1445年,他的夫人董氏携4岁幼子于广自杭迁京居住,家人分居三地。当年,董氏病逝。于谦终生不再娶、不纳妾。1447年至1448年,于谦的父母相继亡故,英宗因其职责重要、边事紧张,不允“守制”,事毕即返京。 
        1448年,于谦应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1449年,北方游牧瓦刺贵族也先兵分四路进攻明军。在“土木堡”战役中,明军大败,50万大军土崩瓦解,英宗被俘。在此危难之际,于谦由留京代理兵部尚书升为兵部尚书,担负起保卫京都、提升军备的重任。当年10月,也先挟英宗率大军破紫荆关,直接到达京都附近。10月11日,京城保卫战前锋战开始,于谦亲率22万官兵分九门把守,经过5天5夜的誓死拼杀,敌寇撤退,这场京都保卫战以完胜结束。之后,于谦又调遣各路兵马,继续追击,直打到居庸关才停止。 
        1450年,代宗朱祁钰登基,亦称景帝。8月,英宗被掠去北方一年之久,也先见征服大明帝国无望,便派人议和,并提出放回英宗。两个月后,英宗回京。1457年,乘景帝病危,拥立在上皇身边的大宦官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之流,经过密谋策划,发动了残酷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改年号为“天顺元年”,这是英宗第二次登基,在大明帝国的历程中是“空前绝后”的。此时,景帝处于病危状态,无力顾暇。一个月后,景帝驾崩。旋即,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数十人被捕入狱,并罗织罪名,说他们“意欲”有迎立“外蕃”篡权。4天后,于谦在京遇害,时年60岁,史称“行路嗟叹,无下冤之”。其灵柩由女婿朱骥运回钱塘故里,葬于西湖畔之三台山麓,与岳飞之墓遥相呼应。前人作文写诗,往往把西湖同岳飞、于谦相提并论,可见其英名之久远、人民之拥戴。其中,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在他的《绝命辞》中写道: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清人袁枚也作诗赞曰: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于谦在京遇害的消息传到开封后,无数百姓无不为之痛怜,怀念之情无以言表。当年,在铁牛村的回龙庙旁,由城乡官商士绅发起,建立了一座庇民祠,以彰显于谦在开封治河爱民之德。1642年,黄河又复决口,回龙庙和庇民祠被洪水荡平,唯镇河铁犀犹存。1691年,河南巡抚阎兴邦捐奉重修庙宇,改回龙庙为镇河铁犀庙。阎兴邦亲撰碑文,并同于谦《镇河铁犀铭》一道,勒石刻碑,即今仍可供游人观瞻的镇河铁犀庙碑和铁犀铭碑,与“镇河铁犀”一道矗立于当今的镇河铁犀苑内,成为我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不幸的是,镇河铁犀庙在1841年又一次被黄河泛滥化为了一片废墟。在镇河铁犀庙旧址曾盛行百余年的古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由此而终止。 
        1489年,皇帝赐于谦“特进先禄大夫”、“柱国”、“太博”,并赐谥号“憨肃”,赐在其墓建祠堂。明万历年间,皇帝又进一步改赐其谥号“忠肃”。后在杭州、山西、河南均建有祠堂,几百年来人们恭祀不已。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的历史进程中,杰出人物灿若星辰,而于谦无疑是其中明亮的一颗。

(作者:张建设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宝轮寺塔
下一篇: 许昌的由来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