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医。据明代作家孙高亮小说《于少保萃忠全传》记载:于谦在任上“仍令各处设医药局,以疗疫疾”。在当时,凡是大荒之年,必有疾病、疫情发生,加之饥民遍地,他因此设医药局,救民于水火。他命令属下官员对此项工作不得懈怠,否则要追究其责任。
办学。于谦命令下属官员大力办学,其宗旨在于“设社子于里邑之中”,命教师着重教育那些“孤寒子弟”,当时教师每月的薪金为“一石米,银一两”。老师则教育学生要做到打扫卫生、勤勉求进,要学会懂得礼貌、学会“出恭入敬之礼”,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数年来,这种学校培育的学生基本没有“违法犯科”者。
除恶。于谦在任山西、河南巡抚期间,把当地社会治安整治得井井有条,建立了一整套惩治、防范体系,有一个故事颇能证明。因为于谦常往返于太原、开封之间,或牵马坐辇,或行船黄河水中。于谦在治安方面的威望,使两省父老皆赞之,就连盗贼之徒也很怕他。一次,他巡视于太行山区,山里的盗贼一听于谦到来,吓得纷纷逃跑或藏匿了。
四 于谦在河南、山西巡抚任上,同父母、妻儿总是离多聚少。1430年,任职当年,他即遣18岁长子于冕归杭州故里,代行侍奉父母之责。1435年,次子生,不久即夭殇。1445年,他的夫人董氏携4岁幼子于广自杭迁京居住,家人分居三地。当年,董氏病逝。于谦终生不再娶、不纳妾。1447年至1448年,于谦的父母相继亡故,英宗因其职责重要、边事紧张,不允“守制”,事毕即返京。
1448年,于谦应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1449年,北方游牧瓦刺贵族也先兵分四路进攻明军。在“土木堡”战役中,明军大败,50万大军土崩瓦解,英宗被俘。在此危难之际,于谦由留京代理兵部尚书升为兵部尚书,担负起保卫京都、提升军备的重任。当年10月,也先挟英宗率大军破紫荆关,直接到达京都附近。10月11日,京城保卫战前锋战开始,于谦亲率22万官兵分九门把守,经过5天5夜的誓死拼杀,敌寇撤退,这场京都保卫战以完胜结束。之后,于谦又调遣各路兵马,继续追击,直打到居庸关才停止。
1450年,代宗朱祁钰登基,亦称景帝。8月,英宗被掠去北方一年之久,也先见征服大明帝国无望,便派人议和,并提出放回英宗。两个月后,英宗回京。1457年,乘景帝病危,拥立在上皇身边的大宦官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之流,经过密谋策划,发动了残酷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改年号为“天顺元年”,这是英宗第二次登基,在大明帝国的历程中是“空前绝后”的。此时,景帝处于病危状态,无力顾暇。一个月后,景帝驾崩。旋即,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数十人被捕入狱,并罗织罪名,说他们“意欲”有迎立“外蕃”篡权。4天后,于谦在京遇害,时年60岁,史称“行路嗟叹,无下冤之”。其灵柩由女婿朱骥运回钱塘故里,葬于西湖畔之三台山麓,与岳飞之墓遥相呼应。前人作文写诗,往往把西湖同岳飞、于谦相提并论,可见其英名之久远、人民之拥戴。其中,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在他的《绝命辞》中写道: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清人袁枚也作诗赞曰: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于谦在京遇害的消息传到开封后,无数百姓无不为之痛怜,怀念之情无以言表。当年,在铁牛村的回龙庙旁,由城乡官商士绅发起,建立了一座庇民祠,以彰显于谦在开封治河爱民之德。1642年,黄河又复决口,回龙庙和庇民祠被洪水荡平,唯镇河铁犀犹存。1691年,河南巡抚阎兴邦捐奉重修庙宇,改回龙庙为镇河铁犀庙。阎兴邦亲撰碑文,并同于谦《镇河铁犀铭》一道,勒石刻碑,即今仍可供游人观瞻的镇河铁犀庙碑和铁犀铭碑,与“镇河铁犀”一道矗立于当今的镇河铁犀苑内,成为我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不幸的是,镇河铁犀庙在1841年又一次被黄河泛滥化为了一片废墟。在镇河铁犀庙旧址曾盛行百余年的古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由此而终止。
1489年,皇帝赐于谦“特进先禄大夫”、“柱国”、“太博”,并赐谥号“憨肃”,赐在其墓建祠堂。明万历年间,皇帝又进一步改赐其谥号“忠肃”。后在杭州、山西、河南均建有祠堂,几百年来人们恭祀不已。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的历史进程中,杰出人物灿若星辰,而于谦无疑是其中明亮的一颗。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