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清官廉吏于谦
清官廉吏于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20 8:42: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中既有文坛巨匠,也有清官廉吏,明代前期的于谦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连续18年担任河南、山西巡抚。督抚河南期间,他在开封整治贪官污吏,治理黄河水患,大力发展生产,体恤民情,救灾扶难。清正廉洁的他,受到河南人民尤其是开封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一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于谦祖籍河南考城(今兰考),后迁山西云中,再迁苏州、杭州。他7岁那年,路遇一位僧人,僧人惊奇于他的相貌,叹曰“他日救时宰相也”。17岁那年,于谦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于谦甘愿为国为民不惜献身的志向。正是这种思想使他成为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清官。 
        于谦少年时勤勉好学,15岁考中秀才,闻名乡里。1418年,于谦娶妻董氏,时年21岁。董氏知书识礼、孝敬长辈、敦睦邻里,对于谦体贴入微。于谦的岳父董镛,时任山东永丰县令。经过漫漫求知进取的磨砺后,于谦于24岁时举进士。主考官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侍读周述等人很看重于谦的学识,甚至以“国士”相待。 
        于谦入仕后,于1422年选授山西道御史。次年年初,他任京都监察御史。不到两个月,他奉吏部调遣,被派往广东调察官军的功过。在到达目的地后,于谦令各路官军到衙府开会,令各将官把军士名册据实上报,并将库银清点明白。经查证后,于谦对那些功劳虽小但不扰民害民的军士加以犒赏,严加惩处那些功劳大但给地方危害也大的军士。这一举措,深得皇上和当地百姓的称赞。 
        1426年,宣宗朱瞻基登位不久,其叔父朱高煦反,皇帝亲征,特指定于谦从征。高煦出降,皇帝命于谦宣读其罪状。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地战栗。皇帝大悦,班师而还。1428年,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荐顾佐接替刘观为右都御史。顾佐对僚属极严,为了整肃吏治,处理御史30多人,唯独推荐于谦为江西巡抚,可见于谦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足见于谦具有清正廉洁的气节和能主政一方的能力。于谦在江西任巡抚期间,平反昭雪冤囚数百人,并兴利除弊。 
        二  一位作家曾说:自古而今,做官的最高层次是把自己的职务、官衔和人民、国家、社稷、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这一角度来看,于谦做到了。 
        1430年,于谦32岁。当时河南、山西等地灾荒不断。山西多山,沟壑纵横,多旱;河南平原多,地势低洼,多涝。内阁奏议,需派能臣去巡抚。当时,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器重于谦,本有建议重用于谦之意。内阁奏议上达后,朱瞻基亲书“于谦”名,送交吏部。随即,于谦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由御史越级提升为侍郎者,于谦为明朝第一人。 
        不料想,于谦在河南、山西这一干就连任了18年巡抚。他中间有3个月被罢免职务。为何中间间断3个月呢?1441年,于谦入朝奏议。当时于谦病体缠身,遂生隐退之意。他离职时推荐河南右参政孙原贞、山西左参政王五来代其行职责。这件事被大太监王振及其爪牙构陷,诬其有“擅离职守”、“滥点官吏”之罪。王振即着吏部罢去其兵部右侍郎、巡抚之职,3月初下狱。至5月中旬,因山西、河南百姓数千人去京请愿,并有两藩亲王为他善言,于谦获释复任。几经周折,他官降二级为大理寺少卿,但仍任职河南、山西巡抚。直至1447年,其兵部右侍郎一职方才恢复,并同时去任巡抚职位,留兵部理事。 
        于谦在河南、山西任职期间,经常到地方视察寻访,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在18年的悠悠岁月中,他频繁往返于太原、开封之间,鞍马劳顿,年复一年。这在他的诗中多有表述,如:“才离汴水又并州,马上光阴易白头。出处每怀心耿耿,是非谁较论悠悠”、“顺风催浪片帆轻,顷刻奔驰十数程。舵尾炊烟犹未熟,船头已见汴梁城”。 
        因在河南、山西巡抚任上为官清廉、体恤民情、轻薄徭役、赈济灾荒、整治黄河,做出了一系列功绩,1439年,于谦为兵部左侍郎,仍兼巡抚之职。其祖上三代同时受封赠。 
        三 1430年,于谦单车赴任,仅带二仆,轻车简从,走马上任。他到开封后,即着衙役在府衙大门两旁树立两块匾牌,上书“求通民情”、“愿闻利弊”8个大字,以示政声。在开封任职期间,于谦体恤民情、整修黄河、兴利除弊,取得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功绩,得到了河南人民尤其是开封人民的拥戴。 
        于谦每次下乡察看民情,因其亲民形象和执政声望,“二省里老自远来迎公”,而于谦见众乡亲百姓大老远来迎接,每次都和颜悦色地同他们谈心,嘘寒问暖,多方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生存状况。一旦遇到灾情,他立即上报,尽力维护老百姓利益。 
        一次下乡,他面对开封众乡亲说道:“今年山西、河南饥荒最厉害,共渡难关是当前最为紧要的事情。今来就是同乡亲商议下一步向富裕农户平价籴米之策,请大家分头去做一下工作,把我的想法对那些富豪多多劝谕,让他们除留足家用之外,把多余的粮食照现价卖给饥民,以救他们的难关。”于谦还做出了一系列大胆的决定: 
        1.把朝廷下拨的30万银两从速发放给晋、豫两省各府、州、县灾民手中。 
        2.发现富豪、奸民坐视饥民不与平籴者,或富豪威逼饥民用救灾钱偿还往日旧债者,请百姓从实举报,将重罚不恕、重治不贷。 
        3.现凶荒之年,多有遗弃子女,请众乡亲量力收养,官衙在秋收后将为补偿。能收养四五口者,犒以羊酒,给“尚义”之匾;10口以上者,加彩缎,免其各差役;20口以上者,给予冠带荣身。 
        4.官府限每“里”半月之间,将灾民分上、中、下3种分户造册上报。 
        5.赈灾期间,官府向每“里”放粮四石,令4人押一大缸粥饭,放置道路交叉口或穷困村落之处,让饥民充饥。 
        于谦即令把此“告令”书写数百张,张贴于大路道旁。 
        然后,他大书告谕:凡富家旺族,劝其“捐贷资粟”,就是鼓励他们踊跃捐献自家粮食,以善行救济灾荒。此“谕”一出,河南富民赵守贤到府衙将家中全资产捐献出来。于谦亲切接见,命衙役设宴席热情款待,令“簪花赐酒”,并备鞍马旗鼓旌匾,迎送大街小巷,又以“花红”、“羊酒”、“彩缎”犒赐其家。不到一个月,在赵守贤的带领下,河南相继有高从善、刘德洪等纷纷捐献巨资。山西有杨有年、王永、李文科、邵承芳、朱朝卿等纷纷捐献巨资。 
        于谦曾上疏说:“河南州县,连年旱伤,税粮免征,各驿粮草多缺,讫以河南郡县发边衙纳米赎罪者,改送河南。”后来,于谦又上疏说:“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各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 
        在宣德、正统年间,由于张太皇太后和朝中“三杨”辅政,于谦的奏疏及诉求大多能得到朝廷的御批,甚至“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在当时的情况下,于谦从没有因为受到朝廷的重视而为自己谋取任何好处,反而处处替人民着想,他那致力于“兵民怀绥”、“物阜民康”的强烈愿望和作为难能可贵。 

(作者:张建设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宝轮寺塔
下一篇: 许昌的由来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