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的许昌历史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7 8:53: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这是《三国演义》里曹丕的爪牙劝汉献帝禅位时所说的谶语。许昌,这个古老的城市,因三国而广为人知,但它的内涵不止于此。历史的车轮滚过,这片土地孕育出许多让世人惊叹的奇迹。
春秋楼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兵围下邳,关羽中计,在城外土山与曹操相约三事而降。曹操优待关羽,在许都赐宅给他。关羽将甘、糜二夫人安顿于内,自己在外守护,夜读《春秋》。关羽居住的宅院因此而得名春秋楼。
不过,这个故事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并无记载,应为后人杜撰的。《春秋》是孔子慨叹周道衰颓、纲纪损毁而作,微言大义,使乱臣贼子极为畏惧。读《春秋》,这契合关羽忠义的形象。
灞陵桥
在许昌,既然看了春秋楼,灞陵桥也不容错过。“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离别的意象。许昌灞陵桥,是关羽辞别曹操的地方。《三国演义》记载,关羽斩颜良,解救曹军白马之围,后又在延津诛杀文丑,报答了曹操的礼遇之恩。而后,关羽得知刘备消息,挂印封金,护送两位嫂子去寻找刘备。曹操闻知此讯,特地追来送行,赠送锦袍和盘缠。灞陵辞别,并未见诸正史,也是后人杜撰的。
不过,世人乐于相信真有此事:在桥边的关帝庙中,有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以刀挑袍、曹操赠金、许田射猎等故事的彩色图画;这里还有一座牌坊,上书“神勇”两个大字,其下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雕刻。
吴道子故里
时间的长河流经汉魏而至唐朝,让我们来看看许昌禹州市画圣吴道子故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手握毛笔、衣袂飘飘的塑像,底座上刻着“画圣”两个金字。看着雕塑,想到了后人评价吴道子的画作时所说的“吴带当风”。走了一段路,来到吴道子纪念馆门前,大门里边的墙上有一块匾额——“落叶归根”。在中国文化中,故乡始终难以割舍。客子思乡且抛开不论,荣归故里是多数古人的一种愿望,项羽灭秦后曾说:“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
即便生前不能荣归故里,人们也希望在死后可以归葬故乡。纪念馆中陈列着吴道子的画作,虽不是其真迹,但从中也可品味到“吴带当风”的飘逸灵动。此外,馆中还有许多残碑、书法作品,表达了后世对画圣的赞赏。
钧官窑址博物馆
中国的英文名称是“China”,这和瓷器在国外的流传密不可分。看央视的《寻宝》和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我们时常会听到专家介绍瓷器和官窑,常会惊叹保存至今的古代官窑瓷器的价值。钧窑,位列宋代五大官窑之首,其器具之精美让人难以想象。在现代钧瓷展厅内,我们红色的钧窑瓷器,其色如晚霞般美艳,如流水般灵动,如经雨般滋润。
后来,在金丰陶艺村我们了解到,钧瓷之中,“红为贵,紫为最”,并且钧瓷的烧制很难料定成品的色泽,呈现“招之不来,不期而至”的现象。因此,古代出现了不少窑工为烧制出精美的瓷器以身殉窑的故事。或许是皇命难违,但我们应该向他们——为艺术献身者——致敬。
许昌,就如此地所产的钧瓷一样,让人喜爱不已,让人恋恋不舍。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