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水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烽火
水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烽火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4 15:53:5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核心提示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黄河改道南下,杞县的战略地位骤然提升。作为中共水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杞县,是连接鄂豫皖、豫皖苏、晋鲁豫三大革命根据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华中与华北互通的咽喉地带,是革命武装与日伪顽对垒的前沿阵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里鏖战了8年,作战200余次,击毙、打伤、俘虏日伪军8800余人,重创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豫东抗日第一枪: 
    花胡寨战斗 
    1938年5月底至6月初,豫东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纷纷撤退,中共豫东特委书记吴芝圃领导睢县、杞县、太康等县党组织和各界爱国志士,迅速组建了抗日游击队。6月10日,在杞南大郑庄整编后建立了睢杞抗日游击大队,吴芝圃任党代表、王海山任大队长,谭志正任一中队队长、王静敏任指导员,王广文任二中队队长、张辑五任指导员。 
    1938年6月中旬,睢杞抗日游击大队在杞南邢口一带活动。驻杞县日军土肥原部一个小队到杞南花胡寨村(今属苏木乡)抢粮,一农民向游击队报告。吴芝圃召集干部商量。有人提出,游击大队刚刚组建,大部分是青年学生、农民,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第一仗就打日军,恐怕失利;大部分同志则主张打,认为这是提高游击队战斗力的好机会。吴芝圃坚定地说:“我们的名字就是抗日游击队,受苦受难的同胞都眼巴巴地看着我们,这一仗要不打,群众会对我们丧失信心,会觉得我们和那些杂牌队一样,只骚扰民众,不敢打日军。这是我们游击队组建后的第一仗,不仅要打,而且一定要打好。”随后进行了具体分工。 
    部队紧急集合,稍作动员就立即出发。游击队员听说打日本兵,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跑步前进。花胡寨在邢口西北四五公里的地方。游击队员在高粱棵的掩护下,很快包围了花胡寨。战斗由王海山指挥。谭志正率一中队从东面进攻,张辑五率二中队包围南面和西面。 
    日军的抢粮马车停在花胡寨大街上,1个看守日本兵向外瞭望,谭志正便向他射击。那个日本兵被打得晕头转向,惊慌失措。随着第一声枪响,未打过仗的游击队员就噼里啪啦地跟着打起来。抢粮的日军仓促组织还击。一时,花胡寨内外,硝烟弥漫,打得日军人仰马翻,乱作一团。日军抵挡一阵后,就丢盔弃甲,狼狈逃回县城。 
    游击队员冲进村内,站在日军丢下的马车上,欢呼胜利。此次战斗,打伤日军3人,缴获日军钢珠马车两辆、骡子6匹、10个钢盔、10个饭盒,夺回日军抢老百姓的麦子l000多公斤、猪两头、鸡10只。游击队员怀着初战告捷的喜悦心情,带着胜利品安全转移到傅集一带。 
    杞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常峰告诉记者,花胡寨战斗规模虽小,但它是豫东沦陷后,共产党组建的豫东抗日武装第一次对侵略者作战。首战胜利,点燃了豫东抗日烽火,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威望。此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震慑了地方土匪、“绿林”武装。原来,他们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常寻事端闹摩擦,企图缴械收编。经过此战,他们对共产党的游击队刮目相看,倒怕共产党去消灭、收编他们。一些地方武装,主动向抗日游击队靠拢,要求联合抗日。战斗结束后,很多群众捐钱、捐物慰问抗日游击队。一些青年纷纷要求参军,出现了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加游击队的动人场面。群众说,抗日游击队是咱们自己的队伍。仅杨屯、马楼、新庄、河沿、石寨、王庄、梅湾、侯屯、白屯等10多个村庄,就有10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游击队很快发展到500多人。 
    成立杞县抗日游击队 
    1938年6月初,杞县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大肆烧杀、奸淫、抢掠,无恶不作。广大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日军烧杀抢掠的罪行,使广大群众尝到了亡国奴的滋味,打破了一些人对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幻想。一些有志之士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荣传统熏陶下,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纷纷组织起抗日游击队,伺机打击侵略者,为死难同胞报仇雪恨。同时,一些土匪、地主武装也乘机改换门庭,打起各种抗日旗号,自封“队长”、“团长”、“司令”。一时出现了“三里一团长”、“五里一司令”的混乱局面,起不到真正武装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中共杞县中心县委根据《中共河南省委保卫河南宣言》提出的“在保卫家乡,保卫河南,保卫中国的口号下……自发地武装起来,目前应立即组成200万人的抗日联庄队或抗日自卫队”的任务,在中共豫东特委书记吴芝圃的具体领导下,在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和群众基础好的农村,筹建抗日武装。吴芝圃在对豫东地区杞县、睢县、通许县、太康县等地深入调查,分析抗日形势之后,立即召开了杞县、睢县中心县委负责同志会议,研究部署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会后,中共杞县中心县委和中共睢县中心县委领导广大党员和各界爱国人士积极收集枪支,筹建抗日武装,准备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杞县中心县委将私立大同中学一部分师生组织起来,组建由40多人参加的抗日游击武装,在中心县委书记王静敏、组织部部长杜省吾率领下,撤出县城,到傅集、湖岗一带活动;中心县委军事部部长谭志正奉命将石寨农民抗日救国会组织起来,成立抗日武装。他们到傅集镇,并得到河南省著名爱国人士孟墅垣和孟海若的大力支持,在杞县西南部又与谢青梓、杨宏猷等组织的抗日武装和何寨村一带的联庄会武装汇合,后与王静敏联系,先后到吴芝圃的老家赵村汇合。杞县城南新庄一带刘继禹等组织的抗日武装也南下到了赵村,参加吴芝圃领导的抗日武装。至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有近百人、六七十条步枪和4挺轻机枪。经吴芝圃和杞县中心县委负责同志研究,在吴芝圃家宣布:杞县抗日游击队成立,王静敏、谭志正具体负责军事指挥;何复业等负责筹划粮秣等后勤工作;韩晓亭、王亦言等到各地联络抗日武装,做统战工作;刘耕初协同徐宝山、王珍民在傅集镇组织后方医院,并以此为联络通信机关;杜省吾负责组织宣传工作。 
    申纪会议 
    申纪会议是在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十分艰难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它重新树立了大家坚持豫东抗战的信心,为这块根据地后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启用了“水东”这个名称。因此,这次会议也常常被称作是睢杞太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会议旧址位于杞县东南部申纪村(今属傅集镇)。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后,日伪顽军向睢杞太抗日根据地频繁进攻,地方抗日武装连遭重创,睢杞太特委书记韩达生于2月23日在睢县大楼徐战斗中被俘,根据地缩小,与上级中断联系,斗争形势十分危难。党内、军内一些干部对坚持睢杞太地区抗战信心不足,决心动摇。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地委组织部部长张剑石、宣传部部长马一鸣等,于1941年3月初在杞县东南部申纪村召开紧急地委扩大会议。根据地各县委负责人和军队连级以上干部马玉堂、王广文、孙其昌、徐济生、杨宏猷、李建光、孟繁馨、薛丕度等20多人参加会议。大家共同分析了抗战形势,摆出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分析了坚持斗争的有利条件。大家认识到:武装力量虽然受到严重损失,但还有一个主力连和县大队,加之淮阳五区的抗日武装,比抗战初期的几十条枪强多了。根据地虽然缩小了,但睢杞太地区坚持抗战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战胜困难和危机、坚持斗争的根本保证,有错误认识的同志转变了思想,树立了坚持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大家认为,睢杞太地区地处中原,是冀鲁豫、豫皖苏、鄂豫皖抗日根据地连接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没有上级党委的撤退指示,就应该坚持斗争。会议统一认识后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组织力量,坚持根据地抗战”的基本方针。会议还决定重建地委和独立团,统一指挥,打退敌人的进攻。由于根据地的发展,军队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淮阳、西华、扶沟、通许、宁陵、柘城等新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已远远超出了睢杞太三县的范围。加之这次重建的独立团里淮阳武装占相当部分,于是决定不再沿用“睢杞太”这个名字,改为“水东地区”。睢杞太抗日根据地正式改为水东抗日根据地,中共睢杞太地委改名为中共水东地委,重建后的独立团称为新四军水东独立团。因和豫皖苏区党委、新四军四师失去联系,与会人员经过民主讨论,公推马一鸣全面负责地委工作兼独立团政委、张剑石仍任组织部部长,公推马玉堂任水东独立团团长、王广文任副团长。全团600余人,下辖二个营。杞县大队和马玉堂、王广文率领的原二连、四连合编为二营,王广文兼二营营长;淮阳柳林区(五区)区队编为三营,孙其昌为营长、孟繁馨为副营长、徐济生为教导员。申纪会议统一了思想,稳定了军心民心,对水东地区克服困难、坚持斗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1年5月,中共豫皖苏区委员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决定撤销睢杞太地委,建立党政军委员会。王其梅同薛朴若等人奉命返回水东地区,在杞县西南苗寨村召开水东地委、独立团和各县委负责人会议。传达上级指示,进行纠正单纯军事观点和反对流寇主义的教育,使广大干部对坚持水东抗战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调整领导机构,宣布建立水东党政军委员会。王其梅任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马玉堂任团长、王广文任副团长,马一鸣兼任水东独立团政治处主任、薛朴若任副主任。 
(作者:汪少冲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