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臣薛居正:才华横溢 治学严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31 9:02:5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认为,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当时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具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在官场沉浮近50载的薛居正,经历五代纷争,走进管教有道的大宋,历史使命感骤然而生。
《宋史》记载,薛居正气质容貌伟岸,喝酒几斗不醉。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任宰相时处事宽厚,对此,士大夫大为赞许。
才华横溢、治学严谨的薛居正主持修订了《旧五代史》。从参政到任宰相,共18年,宋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公元912年,薛居正生于河南开封。他的父亲薛仁谦是后周太子的宾客,薛居正聪明好学,从小就立下了高远的志向。公元934年,饱读诗书的薛居正在家人的支持下,满怀信心参加人生中第一次进士考试,然而,他没有被录取。考试后,他写了一篇《遣愁文》自我解嘲,看过这篇文章的朝中大臣认为,薛居正的文章寓意卓越豪迈,是块做大臣的好料子。考场失意激起了薛居正的斗志。回家后,薛居正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夜读,一年下来,学识大有长进。公元935年,他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
公元944年,因从政经验丰富、思维能力强,薛居正任开封府判官。后汉乾公式初年,薛居正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统率侍卫亲军的史弘肇,威权震动皇上,而且为人残忍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命令。史弘肇部下一个得力的官吏控告一名百姓违反盐禁,论法当死。讼狱将要决断,薛居正怀疑这名百姓的罪状有隐情,召来这个百姓讯问,原来这个官吏与他有私怨,因此诬告他。于是,薛居正将这个官吏逮捕并讯问,其对于诬告的事实供认不讳。但这名官吏认为,他是史弘肇的部下,薛居正不敢拿他怎么样。没想到,薛居正判这名官吏斩首。这使史弘肇非常恼怒,大发雷霆,但最终也没能使薛居正更改判书。
北宋初,薛居正得到重用,调任户部侍郎。宋太祖亲自征讨李筠及李重进时,薛居正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许州知州。
公元962年,西南刚刚平定,朝廷任命薛居正为朗州知州。当时遇到数千名逃兵行凶抢劫,监军使怀疑郎州城中僧侣1000多人是这帮强盗的同伙,准备全部捕杀。薛居正推迟了捕杀的决定,亲自率领军队消灭群寇,抓获了盗贼主帅汪端,经过仔细讯问,得知城内1000多名僧侣并没有参与他们的事情,僧侣们就这样保住了性命,躲过了杀戮。
薛居正不仅仅有着超人的判断能力,还有着不同寻常的协调能力,全心全意为宋太祖做好服务。公元963年,薛居正在原有的官职上加任兵部侍郎。当时,宋太祖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发动百姓运送粮草。而河南片区正在闹饥荒,逃亡者四万家,宋太祖为此感到十分忧虑,让薛居正骑马赶到河南,号召百姓不要因为家乡饥荒而逃亡,避免逃亡造成人心惶惶、军心不稳的状况,10天后,河南的百姓顶着饥荒,继续从事原来的行业,河南得到稳定。
公元973年,才华横溢、治学严谨的薛居正主持修订《旧五代史》,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由薛居正监修书,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7人同修。对史书的修订,得到了宋太祖的嘉赏,宋太祖看到薛居正等人修订的史书后,爱不释手,赞不绝口,还赐给他不少物品和钱币。
由薛居正监修的《旧五代史》,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展现了这段历史。《旧五代史》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1][2]
(作者:张苗苗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