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诗画河洛】洛阳才子终老他乡
【诗画河洛】洛阳才子终老他乡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13 16:31:46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陈与义《咏牡丹》 分明楼阁是龙门,亦有溪流曲抱村。万里家山无路入,十年心事与谁论。 ——陈与义《题画》 宋代诗人陈与义,字去非,洛阳人,是两宋之交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咏牡丹》和《题画》两首诗,反复写到“十年”,着眼国家兴亡,心系家乡洛阳。
 《咏牡丹》这首诗,写的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东京(今开封),公元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所掳,外强中干的北宋王朝就此灭亡。当年五月,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分三路南侵。陈与义携家眷辗转避难于湖北、湖南等地,再也没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家乡的牡丹。这两首诗应该写于同一年,一首用牡丹来抒发“十年伊洛路漫漫”的感慨,一首由一幅画想起洛阳的龙门,想起“万里家山无路入”,看了令人心酸。
 在无家可归的同时,最让陈与义烦闷的是他的满腔报国热情无处释放。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赵构曾起用陈与义,一度让其出任宰相。陈与义极力建议皇帝出兵收复中原,却被无心北伐的宋高宗拒绝。心灰意冷的陈与义以病请退,出任湖州知府。他报国无门,只有把心系家国的满腔热诚,倾注于一首首诗中。
 客居他乡,让远离洛阳10年的陈与义无限伤感。“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虞美人》);“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感叹时光流逝,年岁渐老,回想当年在洛阳城与友煮酒论事,如今却归乡无路。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陈与义病逝于湖州,洛阳才子终老他乡,时年49岁。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