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历史文化:沁园·沁园春词·沁园遗址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10 11:38: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横行无忌的窦家最后还是应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永元四年(89年),因窦太后、窦宪等人密谋不轨,和帝与宦官郑众等设计逮捕了窦宪,迫其自杀,诛灭了窦氏家族。窦太后虽未杀头,几年后也因忧惧而死。
回望历史,沁园有过皎洁的月色,也有过浓重的乌云。作为后人,月色固然令人憧憬,乌云也许更能让人感悟宫闱擅权的为害。
沁园毁没的历史,能见到的史料很少。《济源县志》仅记“在沁河北岸”。《怀庆府志》仅记“金时官僚宴游之地,相传有石图本,今不可考。”以文学形式记述沁园的有元代大臣耶律楚材的《过沁园有感》和明末清初王铎的《移居》。耶律诗曰: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耶律楚材是辽皇族,成吉思汗攻取燕京时被召用。元太宗时,官至中书令。他曾帮助朝廷策立定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治国方略,如建议军民分治,反对以汉地为牧场,废除战争屠城,释放为奴的汉人等,应该算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从他的诗句中,我们不仅知道沁园元初未经战火时尚有美景可观,还能读出他对沁园被战火所毁后的怜惜之情。其中的三、四两句,作者以“无心”责水边古竹,以“含恨”赞雪中寒梅,竹和梅在诗人眼里成为两种思想境界迥然不同的事物,而不再具有诗情画意,道出了作者对沁园风光不再的无限情思。
王铎的《移居》同样写于战乱年代。诗曰: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
王铎是明末清初人,诗书画皆有大成。据王铎年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月,王铎受命礼部尚书,以家人先行,自己率家丁随后。不想家人一行陷农民起义军重围,王铎以二十五骑前往突救。家人虽得救,但王父本仁病死途中。这时,王铎的家乡孟津已被农民义军所占。无奈之下,王铎只得在怀州东湖岸边筑草堂棲居为父守孝服丧。东湖在怀州府(今沁阳市)城东,距沁园约三十里。其后,王铎曾到沁园游历并写下这首《移居》诗。全诗充满了对战乱的愤懑之情,其中的“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两句,看似“潇洒”之语,实则反映了诗人对沁园旧景的怀恋和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明朝末年的沁园虽已破败,仍是文人墨客的小游之地。如此看来,沁园的完全毁没当在明末清初。
建国以后,文物工作者对沁园遗址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察。1981年11月,原新乡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到济源做文物调查,在化村西南2米高的土岗上,发现有陶钵、陶瓮、石锤、贝壳等残存遗物。文化层深约1.5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后又在近邻化村的留村东南土岗中,发现有石斧、石镰、石铲、石凿,以及灰陶片、彩陶片、白衣彩陶片等遗存。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1984年11月,济源县文物普查组又到上述两处作考古调查,采集到彩陶钵、彩陶罐、灰陶鬲、大口陶盆、小口尖底陶瓶等遗存物,其上纹饰多为粗细绳纹或大方格纹。从整体看,化村西岗彩陶遗存较为丰富,且多东汉遗物。东岗和西岗中间相隔约500余米,地势平坦。据当地群众讲,过去耕地时,也发现有彩陶碎片。如此看来,两处遗址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东到西约长720米,南北平均宽110米,总面积79200平方米。1983年12月,济源县人民政府公布沁园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作者:王文震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