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郑州商城被发现,到如今已然走过七十载春秋。这些年间,郑州商城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从规模宏大的城垣遗址到震惊学界的青铜窖藏,从布局严谨的宫殿基址到近年破土的高等级贵族墓葬,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商代前期的历史空白,更串联起夏商周三代文明演进的脉络,让我们得以窥见三千多年前华夏王朝的恢宏气象。
站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的节点,正观新闻记者于8月25日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他以一位考古工作者的视角,详尽梳理了郑州商城的核心价值与未来方向,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权威解读。
王巍
正观新闻:今年是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在您看来,这70年的考古发现中,哪些是非常关键的、非常有价值的?
王巍:郑州商城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意义重大。它是连接夏王朝和殷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都城,在中国夏商周王朝的历史当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说到这70年里特别重要的发现,首先要提的就是几批从窖藏坑出土的大型青铜器。以前大家主要了解的是殷墟出土的青铜容器,但通过这些发现我们才知道,原来在商代前期,青铜冶铸技术就已经很发达,器型门类也相当丰富。比起二里头为代表的夏代晚期,确实有了显著的进步。
再比如大型宫殿基址的发现也很重要。不过郑州商城有个特殊情况,它是压在现代城市下面,所以发掘难度很大,很难完整揭露一座宫殿。即使这样,我们的考古工作者还是通过缀合法,把局部发掘缀连起来,大致复原了当时宫殿的结构和布局。
当然,以往一直比较缺的是高等级墓葬的发现。近年的书院街墓地就补上了这个欠缺。那里出土了成组的青铜器,尤其是金属面罩,包括黄金的,使我们了解到商代早期贵族还有这样的习俗。墓地外围还发现一圈围沟,这种形制跟后世王陵周围的设施有相近之处,显示出较高的等级。
最近在书院街西侧还发现了一处超大型夯土建筑,边长有40米左右,是目前在郑州商城内从没见过的规模。它不是宫殿,推测可能是牌坊或者某种有特殊功能的建筑,类似偃师商城的府库。几十座这样规模的建筑集中在一起,应该是一处为王权服务的仓储设施,这也反映出商代前期王朝的发达程度。
另外,跟它密切相关的小双桥遗址还出土过一件形体巨大的青铜建筑构件,从那个体量,我们就能想象当时宫殿建筑有多宏伟。
所以说,郑州商城的这些发现,确实每一项都可以写入夏商周考古的史册。
正观新闻: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都城,郑州商城作为早商遗址,与二里头遗址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对理解夏商更替有何启示?
王巍:挺好的问题。
首先从年代上看,郑州商城紧接着二里头遗址,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一段并行的时间。夏王朝被推翻之后,夏王朝的人还在那里居住,但是商王朝为了控制这些人,在旁边建立偃师商城,偃师商城的城址方向、建筑方向等等都与二里头遗址有明显不同。
所以我们说偃师商城的发现提供了夏商分界的界标。而郑州商城又是紧接着偃师商城的。推翻了夏王朝之后,商王建立偃师商城以监视控制夏朝遗民,然后又修建了郑州商城。通过郑州商城和二里头遗址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座遗址有文化上的延续和继承。比如说城市建筑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宫殿的形式又基本上延续了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
夏商交替总体来说也是这样的形式。二里头遗址体现的青铜冶铸技术等,都被商王朝所继承,但是商王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更多种类的青铜器,二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大概的文化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
正观新闻:商代历史对大众来说是非常遥远和晦涩的,怎么样才能让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活”起来?
王巍:我觉得其实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比如商汤灭夏、“汤始居亳”这段历史——商人最早在郑州建立据点,逐渐发展壮大,然后向西推翻了夏王朝,建立商朝。商代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夏王朝的传统,比如青铜冶铸技术、玉器制作工艺,以及用青铜礼器、玉礼器来标识等级身份,但同时也有许多新的发展。
举个例子,青铜器的种类在夏代只有四五种,但到了郑州商城时期,光是窖藏坑出土的,就有接近十种,而且多数是酒器。玉器也是既继承了夏文化,又有新的突破。更值得注意的是商文化向四周的扩展,比如在湖北黄陂的盘龙城,我们就发现了一处由商人控制的军事据点,那里有高等级建筑、有冶铸作坊,目的是获取长江流域的铜矿资源,保障中原王朝的供应,同时也把青铜技术、玉器工艺带了过去,一直影响到三星堆。
大家可能熟悉三星堆,如果拿那里出土的玉器、青铜器和郑州商城的对比,会发现非常相似。我们认为这些应该就是在郑州商城时期传过去的。再比如玉璧——有一种“有领玉璧”,是在玉璧周围磨低一圈,中间凸起像衣领,这种工艺在夏代出现,到郑州商城时已经非常成熟,然后又传到了三星堆古蜀国。还包括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罩,我们在郑州书院街墓地也发现了类似物:最高等级的贵族用黄金面罩,形状是扇贝形的,次一等的用青铜面罩。这说明黄金面具的使用,早在商代前期就已经出现。
这些新发现完全改变了我们以往的认识。我们应该多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不能只停留在介绍考古发现本身,还要把它们之间的关联讲清楚。可以把商代前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商王朝与周边方国之间的往来交流,都生动地展示出来。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短视频,只要方式合适,观众应该都会很感兴趣、很容易接受的。
正观新闻:站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的节点,关于弘扬商文化,您对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有没有什么期待?
王巍: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它承担着让公众了解商代前期历史和重要发现的责任,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包括出土遗物、遗迹,以及多媒体手段,向公众传达着商文化的内涵。
我一直认为,博物馆的展览应该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
首先,要让观众看得懂。回想十几、二十年前,许多展览的说明牌上只有短短几行字,更多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现在一定要转变思路,说明内容要更详细、更通俗,哪怕让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看,也能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要让大家有兴趣。光靠文字是不够的,得借助辅助图片、二维码等扩展信息,甚至运用多媒体方式。有人对多媒体展览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只要运用得当,它不仅不会干扰实物展示,反而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小朋友可能看不懂某件青铜器,但通过一段动画或互动呈现,就能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成功的。
第三,要让人受教育。这不是说教式的长篇大论,而是要突出文物最关键的价值——是制作工艺特别高超?造型特别宏大?还是纹饰格外精美?我们要通过这些亮点,点明先民的创造力、展现中华早期文明的辉煌,做到画龙点睛,让观众自然生出认同和自豪。
正观新闻:作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您对郑州商城未来的考古研究工作有哪些规划?
王巍:郑州商城是压在现代城市之下的,所以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发掘都是通过一些局部的发掘来串联和缀合的。但是书院街附近的遗址,是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的大面积的夯土基址,这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我希望这一处遗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来,希望这些遗迹能够让民众看到,未来也能够更深入地发掘。
今年是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未来我们可能会举办一个大型国际研讨会,关于郑州商城的发展、文化影响等都值得好好研究,也希望公众可以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更好地了解商代文化。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