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师师府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9 9:25: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我对李师师关注多年,早些年曾经考证过她晚年的下落,十分钦佩这位倾国倾城的女子。她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很多温婉的传说,给这个城市涂抹了一抹胭脂,即使千年之后仍令人追念。她柔弱的红装比强大的武装还要耀眼,她书写的传奇比厚厚的正史还要绵长。少年时代,每次路过矾楼前我都会放慢脚步,这里曾是她工作过的地方,留下她的芬芳,像一首婉约的宋词被历史轻轻合在了书卷中。如今的矾楼也不是旧时地方,在开封历史地名中还有师师府。
《如梦录》记载:“折向西,是馆驿街,有奉新王府、马鸣王庙、大梁驿——原是宋时小御巷,风铃寺故基,徽宗行幸李师师处,僭称师师府。下有地道,直通宫院,明代改为大梁驿。”就这一句简单的文献,竟然触动我的思绪,师师府遗迹现在还有吗?还有老街坊知道吗?于是,在一个晴好的中午,我来到了馆驿街,寻找师师府。
馆驿街不是很宽,但是感觉很通畅。临近闹市却不喧嚣,倒十分安静。我步履轻盈,害怕脚步沉重会惊醒地道下面沉睡的卫兵。该是一个春日的夜晚吧,明月映了一窗杏花的疏影,徽宗送来了一把名贵的蛇跗古琴。面对气宇轩昂的客人,李师师动了芳心。于是,她给他弹奏的是《梅花三弄》,一唱三叹。纤指翻飞,琴音余韵袅袅。“一曲当年动帝王”,他喜欢静静欣赏她的琴声,后来执手教她瘦金体书法,曾慨叹“此生有这样的红颜知己,唯愿足矣”。在东京,曾有这样的夜晚,在这个小巷,风流倜傥的天子来到师师府,欣赏她的琴声,留恋她的音韵,忘却了江山,只记着美人。
李师师是北宋东京城东一家染坊工匠王寅的女儿,王寅的妻子生下女儿后不久死去,王寅用豆浆代替母乳喂养孩子,孩子才得以存活。当时,东京有这样的风俗,凡生了孩子,为了使其长寿,一定带到佛寺去给孩子拾身。王寅非常疼爱女儿,便抱着她去宝光寺认和尚为师。那时师师还是婴儿,不知哭笑,谁知一进了寺庙的大门,竟然如花般笑了起来。一和尚盯着她看了一会儿,说:“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来了!”不料,这个刚刚几个月的孩子听了这话又突然大哭起来。和尚用手掌在她头顶轻轻抚摸了几下,师师这才停止了哭声。王寅见女儿与佛门如此有缘分,不由心里暗自高兴。因为人们俗称佛门弟子为“师”,王寅就为自己的女儿取了师师这个名字。
师师4岁时,其父亲因被人诬陷冤死在狱中。师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被红灯区一个叫李姥的人收养下来,为了让师师成为摇钱树,李姥对师师进行了精心的调教。十几年后,师师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不但相貌出众,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很快成为各教坊中色艺绝伦的名妓,京师一带,无人不晓李师师的大名。“色艺绝伦,名冠诸曲坊。”当时,宋徽宗听了内押班张迪的话,就扮作商人赵乙,常常私会李师师。后来,金兵压境,逼进京城,徽宗害怕,便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自己躲进太乙宫,做起了“道君教主”。
靖康之难,李师师被籍没家产后离开了东京,流落于江浙一带,当地的士大夫犹邀请她歌唱,但李师师已“衰老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刘子《汴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中州词人朱敦儒也是逃难到南方的,他曾在一次宴会上听到师师的歌声,激动而感慨地写下了一首《鹧鸪天》,词云:“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唯数李夫人。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那天,在一个老街坊的指引下,我找到了师师府旧址,就在现在教育幼儿园东侧一带。据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几间大殿,该是驿站的旧房子吧。这个街巷唐代叫上源驿,宋为都亭驿,明代称为大梁驿。新中国成立前曾一度改名永康街,但没有叫起来,后又恢复馆驿街的老街名。明代周王府的朱有炖在杂剧《黑旋风仗义疏财》中写:“莫不是获俺那宋官家去李师师家游幸;莫不是获俺那宋官家上元(源)驿里私行!”
再也没有那样的夜晚了,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再也没有那样的爱情了,不为江山,只因才貌,天子也动容;再也没有那样的情景了,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再也没有这样的小巷了,连接皇宫,贯穿古今,锦衣也夜行。小御巷,铺开了一幅水墨长卷;馆驿街,传说比小巷还要悠长,故事比历史还要惆怅。
师师府,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