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畿赋》看北宋东京城郊县胜景一帧全幅的历史画卷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1 9:18:5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由此可知,北宋时蔡河(即惠民河,今叫惠家渠)北通汴京,流经咸平,南达淮河。皖南、江浙的茶商依靠便利的水运,将茶叶先运到咸平,然后再走旱路,向西贩到西域,向北运至朔漠。这就像宋代的国际贸易,咸平(通许)类似北宋东京城的“自由港”。
“征尉氏之名,本大夫之邑,盖郑国之上田,俾狱官而世袭。何彼乐郊,今为畿地?爰有仁木,应乎嘉瑞。二棠合生,双榆连理,槐独秀而通枝,木异类而同气。良宰画图而来闻,大尹飞章而奏异。莫不召虎殿之宿儒,集麟阁之名士,验彼祥经,考乎信史,表六合之一家,而帝德之光被也。”
历史上,尉氏是管监狱的郑国大夫的封地,战国时期是郑国很富饶的一块土地。过去狱官的世袭领地,现在能成为东京畿辅之县,是因为这里出现了祥瑞的树木:两棵海棠合在一起长,两棵榆树树枝缠在一起生;而槐树枝叶秀美,树木虽然不同但祥瑞之气相当。当地的官员画成图报给皇帝看,开封府尹写奏章向皇帝禀奏这奇异现象。皇帝在宫殿上召集文臣百官引经据典地研究、验证这是不是真的祥瑞征兆。据说,这象征着天下一统,能体现帝王仁德之光。
关于尉氏这大段添枝加叶、故弄玄虚的说辞,无非是制造一些祥瑞的神圣色彩,不足为凭。但是,作为古代一种文化现象,“奇树怪木”在尉氏一带的确传承千年。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尉氏县政府院内,一直还存活着一对“槐抱椿”的古树,可惜毁于后人之手。在尉氏县辖的洧川镇,至今城门之上还生存一对“柏里有榆”的古树,并引申为洧川城当年“百里有余”的传说。虽然,这些不免虚幻之嫌,但权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既使古木得以保护,又趣味横生,不比对事物神智冷漠、心境空泛好吗?
“潺潺洎沟,涣涣洧水,入鄢陵而碧截原田,过扶亭而清映闾里。珍货奔马栏之道,豪侠聚建雄之市。”
不管称“洎沟”或者叫“洧水”,都是指今天的双洎河。它从新郑流出,最终流入淮河。双洎河灌溉着良田,滋润着村庄,沃野千里。驿道上货运繁忙,集市里人气鼎沸。虽然作为畿县,鄢陵、扶沟离京城较远,照样一派繁荣兴旺气象。
“彼东昏之旧城,易美号于新室。似兴废之有时,而图谶之予出。何以‘明’而代‘昏’?符作畿于圣日。”
现在属于山东的东明县,上世纪50年代从河南省划归山东省,宋代是东京的畿县,秦代称作东昏。西汉后期新莽时,换了好听的新名字东明, 为何用东明代替东昏呢?似是祈盼王朝兴替天命注定,征兆预示,因此,神圣的宋朝列它为畿县。
“考城之人,旧俗刚毅。乡出勇夫,里多壮士,椎埋为奸,任侠尚气,睚眦必报,杯间刃起。今为畿民,礼束化被,暴虎之徒,闻义则畏。南徂太康,淮阳甚迩,地宜琅玕,家有苍翠。城过两扶,沟逾二备。地既成于上田,人不趋于末利。桑成阴而春繁,枣结实而秋美。”
历史上的考城,数易城址,今天已和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它最后的城址就是靠近山东边界的堌阳镇。也许是靠近绿林辈出的山东济宁府的原因吧,考城之人素来刚毅,乡里民间多有豪杰、勇士,恩怨分明,一言不合常会拔刀相向。因划为畿辅之县,受到礼教感化。非常暴躁的人,也会顾及仁义二字,变得明理重义。它地理优越,因土地都成了良田,人也不在乎蝇头小利。春天农桑成荫,秋天枣红色美。
“问中牟之耆民,叹鲁恭之仁宰。何三异之善政,有千年之遗爱?遇我后之盛明,西朝拜于园陵;瞻路隅之灵庙,想前史之嘉名,祭以上公之礼,爵以太师之荣。”
中牟县地处宋皇室西行巩县拜祭皇陵时的必经之路,每当皇室途经中牟祭祀宋陵,都要以上公之礼顺路瞻拜汉代中牟县令鲁恭的祠庙。为什么呢?因为鲁恭任中牟县令时,不靠严酷的刑法管理,而是推行仁政,以“德”治县。所以,中牟老百姓都知道他管治中牟县时出现过的奇迹。
什么奇迹呢?据《后汉书·鲁恭传》,建初七年,陈留郡其他地方,发生虫害伤害庄稼,即使中牟的地和别县的土地犬牙交错,但虫害并不伤害中牟县的庄稼。河南尹袁安觉得不可信,派人去调查。鲁恭亲自陪同到地头,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飞过,正好旁边有个小孩,去调查的官员问小孩怎么不去抓野鸡?小孩说“这只野鸡正在孵化、喂养小野鸡”, 官员一听此话,顿生感悟。立刻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此,是想调查你怎么当官的。闻虫害不伤害你县的庄稼,似乎禽兽、害虫也受到‘教化’。”当然,不会真有“教化”禽兽和害虫的事实发生。为标榜皇帝盛德,宋室借尊崇“鲁恭之仁”发挥一番而已。但也可以看出,自古“执政为民”的人,必然彪炳青史。(下)
[1][2]
(作者:宋喜信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