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开封:开封学校在宛西的抗日救亡活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30 15:07: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偶翻父亲遗物,有他写下并油印的《抗战时期内乡(含今河南省西峡县)地下党组织及豫西南地学委统战工作记述》文章,其中记载着抗日战争时期迁入南阳及内乡县境内的河南大学和开封一些中学的抗日救亡活动片断。透过粗糙发黄的白纸黑字,我看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呐喊奋争,国难当头,爱国师生、莘莘学子在“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长城、那血染的砖石上,镌刻下又一处“开封”的烙印。
父亲黄廷是内乡赤眉镇的士绅富少,也是一位年轻的中共地下党员,他利用其复杂的家庭背景和上层关系,在中共豫西南地区学校工作委员会(简称豫西南地学委)书记王锡璋的单线联系下,从事革命和统战工作。父亲已辞世多年,带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风雨人生,只留下他亲见亲历的那个时代的一片浮光掠影。我整理并记录之,为了纪念我们永不屈服的民族和前辈,也为了纪念70年前伟大的全民抗战的胜利!
开封沦陷 学校南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开始全民抗战,偌大的华北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38年6月,日寇攻占河南省省会开封,河南除豫西南一隅外,大片土地成了前线或敌占区。国民党省党部及省政府撤逃到南阳。在省会的河南大学、开封高中、开封女师、开封师范、北仓女中、开封初中、开封职业高中等十多所学校相继迁至宛西。
为什么宛西会成为抗战烽火中知识分子和各类学校的集结地?这其中既有南阳及内乡县文脉昌盛、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有宛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推行地方自治致社会安定、相对富裕之小气候的原因。这里不能不提到宛西地方自治首领、时任宛属十三县联防主任的别廷芳,人称“怪人伟业”,他率领民众剿匪除恶、治河修堰,发展生产,在我党尤其是彭雪枫将军亲自安排的统战工作的感召下,主张与共产党联合抗日。他认为实行地方自治的目的是治穷,而治穷先治愚,治愚先兴教,除了在地方上大兴办学之风,还动员社会上层与民众,积极接纳与安置了安阳高中、信阳师范、河北育德中学等省内外30多所大、中学校。
1938年年初,省立开封高职首先迁入西峡口,别廷芳亲自指定漆宝庙为校址,从当地招收60名学生,一周后即复课。省立开封高中、开封女师、开封初中南迁,别廷芳指定内乡夏馆区为三校筹备校舍,当地区长、联保主任紧急动员民众,经过两个月的施工,新建校舍1200余间,使三校相继迁移至新校。抗战胜利后,三校离宛时特设立“河南省立三校留念碑”以示感谢。信阳师范迁到内乡师岗镇,别廷芳慷然将其民团团部房舍全让给学校,东、西院分别作为女生部、男生部,中院教学,楼下广场作为操场,3天之后朗朗书声充满学校。于是,在宛西的山水林木间,名师荟萃,一地一校,星罗棋布。
这些南迁学校,不但艰苦办学、保存力量、培育人才,也带动当地教育、文化、科研、生产的发展,成为抗日救亡革命高潮中的中坚力量,有力粉碎了日寇占领中国首先摧毁中国教育的阴谋妄想!
学潮运动 智斗敌顽
然而,青山绿水的宛西绝非世外桃源。
1939年6月,开封师范学校当局仇视进步学生的抗日爱国活动,勾结淅川民团司令陈重华,逮捕学校党组织领导人王煜等三人,学生发起签名保释营救被捕师生运动,并到淅川司令部请愿,遭到当局镇压,还开除进步学生50余人。学生代表到省教育厅请愿又被扣压,在我党豫西南地学委的领导下,学校师生进一步掀起了全校性的大罢课,并向宛西各学校和社会各界发布控诉反动校长王春元的罪行书。在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和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向学生低头,全部释放被扣压的学生,并将开除的学生移送到当时位于内乡师岗的信阳师范学校就读,此次斗争取得最后胜利。
1938年夏,范文澜、嵇文甫、王阑西、杜孟模等河大教授和开封高中名师筹建“社会科学读书社”,并聘请进步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团结广大师生读书学习和宣传抗日,而开封高中教导主任李子平为中统骨干、“青帮”头子,为扩大学生中的青帮势力,扬言“读书社”里有共产党,要坚决取缔“读书社”,并同开封高中校长王芸青争权夺利矛盾很大。我党组织分析认为,王芸青校长虽是国民党人,但他热心办学,兼容并包,聘请名师,一心想把开封高中办成全国闻名的学校,同顽固反动的李子平有所不同,我党组织决定支持王芸青而打击李子平,组织进行反“帮”教育宣传,揭露“青帮”是毒害青年的反动落后流氓团体的真实面目,有力打击了李子平的嚣张气焰。爱国师生纷纷团结在“读书社”的周围,“读书社”先后发展会员400余人,并介绍不少有志青年奔赴延安或到抗日根据地直接参战,还有一部分学生考入西南联大、西北大学和河南大学深造,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1][2]
(作者:黄萌生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