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的文化产业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9 9:41:1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节日民间艺术品市场
北宋一年到头节日不断,活动丰富多彩,这无疑拉动了节日消费,传统佳节更是带来了民间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年画正式命名于清代,但在北宋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沈括《补笔谈》有神宗令画工镌版印刷钟馗之像的记载,可见北宋时年画走进了雕版印刷,因而其印量可满足京城庞大的市场需求。《东京梦华录》载,进入腊月,东京家家户户“除尘秽,净庭户”以迎新年,此时“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此前祭灶日,京城人家还“贴灶马于灶上”。这一节日文化市场盛况,无疑是木版印画兴起的结果。
到了上元节(元宵节),京城举行大型灯展,太祖更是将“燃灯五夜著为令”,因而东京呈现出“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王安石《上元戏呈贡父》)的景象,由此带来了灯市的繁荣。罗烨《醉翁谈录》载,东京自正月初在东华门外设灯市,市场上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灯、镜灯、马骑灯等琳琅满目。更有心灵手巧者,用兽角、翎毛、琉璃、皮革、丝绸等物,制成牡丹、莲荷、曼陀罗等花卉状灯盏。加上“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各种文艺演出更是拉动了元宵节的消费。
立春时节,北宋有“鞭春”(打春)的习俗,仪式隆重。为满足京城士庶人家喜爱春牛的愿望,百姓自制小春牛到京城出售。《东京梦华录》载“(开封)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座,上列百戏人物”“贵家多驾安车就看,买去相馈赠”。
七夕节,东京多处有“乞巧市”,出售仙楼、仙桥等剪纸乞巧物以及用凫雁、鸳鸯、龟鱼等动物模型铸成、饰以彩画金缕的“水上浮”。许多瓦子、街头,叫卖一种叫“磨喝乐”的土偶。《东京梦华录》载,土偶“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司马光有“土偶长尺余,买之珠一囊”的诗句。
歌楼、伎馆与宋词创作
词,原是隋唐兴起的燕乐歌词,经过诗人的努力,到宋代呈现出鼎盛之势。北宋对文教的重视,士大夫们雅集之风的盛行以及市民文化的勃兴,构成了宋词繁荣的沃土。
东京作为文化中心,遍布全城的瓦舍勾栏里,说话、嘌唱、傀儡、影戏、杂剧等各种商业性文艺演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东京梦华录》)。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空前鼎盛。“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东京梦华录》)。歌楼、伎馆里不绝于耳的歌声,使得词从宋初官僚士大夫们欣赏的一统天下走向市井大众。广泛的消费群体、新鲜的时代风貌,大大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词一跃而成为东京文化市场上的热销产品。为乐工、歌伎填词,以满足舞榭歌台、尊前席上的消费需要,成为东京城重要的文化生产。柳永、晏殊、晁冲之、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是主要作者。
时代歌手、慢词大家柳永,作为秦楼楚馆常客,“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谓生产“市民宋词”的高产作家。“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以至于东京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柳永也因“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李清照《词论》)。柳永之词作写都市繁华、市井风情、歌伎遭遇和自身落魄,语言通俗有味,市民气息浓郁。“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这是他笔下的东京元宵夜;“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这是他笔下的金明池风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他在东京与恋人惜别……
宋词的兴盛,离不开东京市民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娱乐业的繁荣,离不开东京文化消费的大众化和商业化,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繁荣的大宋文化是我们传承与创新的丰厚遗产。今天,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2013年,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示范园区,以《大宋·东京梦华》《千回大宋》等为代表的演出,实现了大宋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完美结合。我们相信,以“宋文化”为核心的开封文化产业,必将在新的时代演绎出古典与时尚的辉煌交响。
[1][2]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